《动物精神》:经济学中的非理性
2009年10月28日 09:0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0月27日《开卷八分钟》 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金融海啸发生之后,出版市场上面出现了两种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学者就来解释金融海啸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到底错在哪里了。很可惜,这里面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事后孔明式的解释,而不是事先警告大家。第二种情况就是我注意到,尤其是经济学界里面很多人重新想说起凯恩斯,仿佛每一次面对要有大萧条来临的时候,凯恩斯的名字就会重新被提起。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在这两方面都有很特殊的表现。这本书叫做《动物精神》,这本书最近很火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人发现,白宫奥巴马老拿这本书来,而且美国一帮官员,个个都抢着看。然后到现在,好像全世界很多人也都跟着看。其实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来头真的是非常大,一个是乔治-阿克洛夫,他现在是伯克莱加州大学的教授,曾经因为研究不对称信息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一位最近更是火得不得了,叫做罗伯特-希勒,他现在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为什么火?有两点,第一我们知道格林斯潘曾经讲过非理性繁荣这个字眼,这个词其实是他首创的,第二就是更重要的,很多人认为,这一次的金融海啸,最早,而且准确的预言它会发生的人之一,就是这位罗伯特-希勒。

这两个人在某个意义上,看他们过去的研究就知道,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最正统的那种经济学思想的一个代言人,所以他们早在金融海啸发生之前,就开始看到我们的经济学,或者我们主流的经济观念里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就着手写这本书。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之前刚刚遇到了这件事,于是又把一些有关的东西写进去,这本书出来之后就变得很火了。

好了,我们就想来讲讲什么叫动物精神。根据这本书,他们的定义就是说,动物精神这个词,是来自凯恩斯。我们大部分这时候讲凯恩斯都会谈政府的作用,但是很多人就忽略了凯恩斯曾经提过动物精神这个事情。什么叫动物精神?他就说,在现代经济学里面,动物精神指的是个经济学术语,用来指经济的动荡不安反复无常,他还意味着我们和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特有的联系,有时候我们被它麻痹,有时候它又赋予我们能量,使我们振作,克服恐惧感和优柔寡断。

可是我仍然觉得凯恩斯自己在通论好像第十三章还是第十四章里面说的是更清楚,所谓动物精神,指的就是我们过去传统经济学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而动物精神指的就是撇除掉理性这一面之后,在经济行为里面,影响我们的动机,影响我去做决定的那些东西,就可以叫做动物精神。简单来讲比如说像这本书里面,它就把动物精神先分成了几个部分来谈,第一个部分,就是信心的问题,第二个部分是谈公平,第三是腐败和欺诈,第四是货币幻觉,第五是故事。

然后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些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或者影响它做经济行为的一些很重要的动机。他们现在就要好好的一一去谈一谈,然后最后在用这几个元素去讨论一些我们常见的经济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一些人会失业等等等等。

简单讲信心这个问题,我们就拿这个当例子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阿克洛夫,就是刚才说的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写的时候,他想起来一件事,他想起好几年前,他有一个亲戚,是挪威人。那个挪威的亲戚居然在挪威最北的一个很小的城市,花一百万美元去弄一个房子,那是很不可思议的,那是多么多么贵的钱,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其实这就反映出当时的全球对房地产炙热的气候,就是大家都觉得非常有信心。

这种信心,你说到底是不是理性的?然后他们就提出了,经济学家其实一直以来只抓住了信任和相信的部分含义,他们的观点表明信心是理性的,但是其实信心指的不完全是理性的东西。信心还包括什么?信心还包括像刚才那种,对一种未来的盲目预期,你觉得大家都在买房子,你看这个房产价格不断高升,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的去像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一样,去推算未来我的收入水平会怎么样,你也没有去计算过他们未来的这些利益会怎么样,你只是跟着一个盲目的潮流而行,这个时候,人实在不是理性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玩的就是谈供求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学里面告诉我们,就是供求是由市场,单纯的一群理性人可以来做决定的。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切入了一个公平的问题,举了一个例子,设定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假定某个地方,下了一场暴风雪,当地的五金行里头就提高了铲雪的铲子的价格。那么这种提价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还是不可以接受的?根据基本经济学原理,这个区别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大家现在不得不要这个铲子来铲雪。需求就增加,需求增加,价格必然提高,所以这个五金行,他去提高铲子的价钱是完全合理的。可是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你会发现,比如说他们做了一个调查,82%的受访人认为,在暴风雪之后,把雪铲的价格从15美金提高到20美金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个时候五金行是在发顾客的灾难财,而他买雪铲的成本并没有增加,这当然了,对不对?

所以真的现实中是有很多的美国人的五金行,在遇到这种情况,他不会增加他雪铲的售价,这就说明大家对公平也有一种执着。而这种执着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经济上理性的行为。然后他们又提到,开始谈了一些基本经济学的观念问题之后,他们又开始谈论里面的动物精神,就开始应用在一些现实的问题研究。比如说我们很关心的大萧条,他们就研究的是十九世纪九零年代的时候,曾经美国有一次大萧条。当时物价已经在下跌了,于是很多的工厂的老板,就跟工人说你看物价下跌了,你们也该减薪水了。如果说通货膨胀,大家涨薪水,对不对?物价下跌了,大家也该减薪水,要不然的话,大家没事儿干了,就你们也都失业了我工厂倒了,你们不就失业了。但是工人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工人执着于一种我们叫做货币幻觉的东西。这个所谓的货币幻觉,指的是什么?就是他认为他收入名义上减少了是不可接受的,哪怕实际上他的购买力并没有减少。

于是这两位作者就提出来,我们过去经济学对这种动物精神的研究,太不够了。现在有必要要来修正整个过去的正统经济学里面很基本的假设,比如说关于人的经济行为,是靠理性的动机,只有经济动机跟理性的反映,这样的一个很基础的假设。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点击收看《开卷八分钟》更多节目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