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0 被遗忘的历史
2008年01月10日 11: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作者杨显惠应该比我大一岁,1946年出生的。他文革前就到了甘肃的兵团,也就是农场,去种地。他听说,附近另外一个农场有一个“连队”,我们当时都叫“连队”,都是由定西孤儿院的孤儿长大后组成的。

到1990年,他有机会到那个有孤儿连队的农场去挂职,也就是担任一定的工作,跟他们相识了,听他们讲了当年的整个情况、每个人的故事,这些成为这本书的主要的写作内容。

这本书对作者来说,是很沉重的写作。他自己在后记里说:“我很幸运,上山下乡期间,在甘肃省的农建十一师二团当农工。”于是,他有这样的经历,1990年又去挂职当了副厂长。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3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者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5000左右的孤儿。

“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是我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没有战乱、大旱、大涝的年代,竟然发生这样的灾难,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

我把收集来的大量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剪裁,写成这部小说。我想告诉那些不了解历史或者忘掉了这段历史的读者,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和进步,我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温饱生活。为了这温饱生活,我们的前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人的生命和眼泪,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这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书里面,他讲到,他把那些他所知道的故事,提炼、剪裁,以小说的方式写出来。写到了饥荒的恐惧,写到了这些孤儿的悲惨的处境。

“他们就像我,在我看来就好像一大湖盐水,最后蒸发了,挥发了,只剩下一点点儿的盐,白盐,这就是这些孤儿。这些孤儿收集起来就变成了这个孤儿院里的、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

然后看到了,在灾难当中,人性的扭曲,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孤儿之间有亲情。和孤儿完全不相识的那些陌生人,他们也是灾民,也是在饥荒当中活不下去的人。还碰到那些收容他们的干部、抚养他们成长的那些孤儿院的工作人员。

到底怎么看这段历史

当然还有一段也特别有意思,这些孤儿现在都长大了,都成了家,但是他们身上还带了当年的成为灾荒时期的孤儿的烙印。然后他们想办法去寻找自己失散的亲人,比如说找弟弟、找妹妹,还找自己当年一个孤儿院里的同事。

当他们重新见面的时候,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但是大家都还是在回想当年那段非常悲惨、非常沉重的过去。

这样的一段历史,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段期间发生了。这段历史到底怎么看?作者说:“这些事情,的确是不应该遗忘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1958年到1960年由于饥荒,曾经造成了大面积死亡’”。

最近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说法,对中国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是不是不要去挖疮疤,就是说对于这样的一些事情,不提也罢。

但是在我看来,我赞同杨显惠所说的,这是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民族经历过的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我们记住这些历史,把它记载下来,是为了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往期内容:

周恩来唯一的一次“国骂”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思考的问题

季羡林“打满分”的学生开“宝马”

500年前龙场悟道 今天的中国还需要王阳明

为了炫耀学问的书皮学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