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秘气候冷暖变迁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
2010年03月31日 08:4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叶琳(中国海洋环境预报室首席预报员):本来是那种淡水往下压这个咸水。但海平面一上升,本来我的这个咸水可以只到,最多到黄埔江,现在可能上溯到了江阴,也可能上溯到了南京,那么这一带呢,原来是淡水的地方,就变成咸水,水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都是生存的命脉。如果你喝个水不能的话,那你在这个地方就没法生存了。

解说:严寒和艰苦,从来都阻挡不了人类对资源的追逐,这一点,是我们在斯瓦巴德博物馆认识到的,自从欧洲航海家在16世纪发现了这里,斯瓦巴德周边丰富的渔业资源,就被世人所知,欧洲捕鲸人,前赴后继来到这里。

记者:还有鲸鱼吗?

赫尔蒂斯·连恩(斯瓦巴德博物馆官长):没多少鲸鱼了,它们都没了,被捕杀了差不多200年后。

解说:捕杀鲸鱼的时代结束后,人们又在斯瓦巴德发现了煤,资源争夺从海里转移到陆地,这个展馆虽然叫做无人区,但陈列的,却满是人类的贪念。

记者:当初斯瓦巴德岛,完全没有人居住的时候,最早到来的人,就像这样用铁做一个牌子,然后写上这是谁的地方,也就是宣布这块地方归他所有,这是挪威人吗?

被访者:这个是挪威人的,德国人的、英国人的。

解说:而要说到斯瓦巴德,这个离挪威本土1500公里的岛群是如何被发现的,更是能将人类对资源的追逐上溯到15世纪。当时阿拉伯人垄断了通往亚洲的路上交通,欧洲被迫开启了辉煌的大航海时代,但随后,西班牙、葡萄牙又把守了大西洋的南方航线,后期的航海国家荷兰、英国毅然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就是在寻找由北方通往亚洲的航线中,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于1596年发现了斯瓦巴德,但在斯瓦巴德有一个人的名字,比巴伦支更加响亮,那就是第一个打通西北航线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1911年12月,阿蒙森第一个踏上南极点,又在15年后驾驶飞艇,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新奥尔松的科考站,至今还能看到阿蒙森当年用来拴飞艇的铁塔。人们还为他树起一尊半身像,眉头紧锁地注视着东方。

黄海波(凤凰卫视记者):阿蒙森和他之前所有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勇士们,让这个世界整个交往和运转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没有他们,这个地球是不可想象的。不过也就是在他完成了南北两极的大探险后,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地球有正在变暖的可能性。

解说:今天的探险家们,依然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今天的地球,已不复当年。2008年10月,酷爱登山的王石,再次登上8000多米的希夏邦马峰,曾经美丽的冰塔林,已化做山腰上的那道泥浆路。

王石(中国企业家):这一片特别像罗布泊,干了以后的卫星照片。

解说:2007年的春天,珠峰上又来了一群年轻人,为了将全球变暖的信号带给蜗居在钢筋水泥里的都市人,绿色和平发起了这次珠峰探险。出发前,他们带上了一张照片,那是中国第二次珠峰科考队,于1968年春天拍摄的绒布冰川。

李雁(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冰川的整个这个厚度下去了,已经融化得,只剩下一点底座了。退的非常明显,这里写的1968年,这里写的2007年,每一个人看了,都能明白。我们的司机是当地人,冰川下来的这个河流,是他的唯一可以仰赖的水源。以前几月份水是多少,这个有一个,挺清楚的节律,这个能够摸出来。但是现在呢?他该需要浇水的时候没有水,他不需要水的时候,水又很多。他会担心对他的生计有影响,就这么一点庄稼。

任贾文(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IPCC核心作者):我们中国冰川,80%都处于那个退缩状态,速度是逐渐加快的。那对未来这个水资源,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新疆、祁连山这一带,另外,冰川大量的融化,造成那个洪水了,灾难了,泥石流了等等,这个灾难就会频繁的发生。

解说:2006年夏天,当中国东南沿海遭到60年来最猛烈的台风冲击时,西南部的四川和重庆,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乡村里农地干涸,城市中饮用水告急,高温干旱的记忆还未褪去,一年之后,这里又陷入洪水的围困。

马力(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我们小雨日数在减少,集中强降水,地都开裂,对吧?一有强降水到来以后,它就会很快的下渗,然后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那么在此同时,农业的这些技术它也在提高,尽管如此,还有差不多10%的灾难损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