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陈晓楠:在晚清的官场上,有个著名的三屠之说,张之洞花钱如水人称屠财,岑春暄热衷弹劾官员被称为屠官,另外一个则是袁世凯时称屠民。说的呢就是他在作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的时候杀人如麻。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惊险无比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位,继续回到天津小站去练兵。
凤凰卫视2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晚清的官场上,有个著名的三屠之说,张之洞花钱如水人称屠财,岑春暄热衷弹劾官员被称为屠官,另外一个则是袁世凯时称屠民。说的呢就是他在作为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的时候杀人如麻。戊戌政变之后,袁世凯惊险无比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位,继续回到天津小站去练兵。
这一时期,义和团在山东一地蓬勃发展,义和团民到处拆毁铁路、焚烧教堂,遇到洋人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杀死,整个的山东陷入到一种疯狂的无政府状态,同时也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1899年,袁世凯以山东巡抚的身份前往处理义和团的问题,稳定政局,这是袁世凯第一次以一个地方大员的身份,独自来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
解说:1899年冬天,慈禧太后宣布了一项新的人事任命,由袁世凯担任新的山东巡抚。随着这一任命的出台,山东义和团的好日子也就过完了。
李扬帆:派到山东去干吗呢?就是处理义和团的事情。
袁腾飞(民间学者):袁世凯对义和团也是很不感冒的,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知道打仗要凭实力,他们知道老百姓跟军人的区别在哪?打仗得靠当兵的,老百姓不行,而且更不会相信义和团那些所谓的什么法术。
解说:义和团的兴起,应该是从1897年开始的,这是一个在灾荒以及国难的漩涡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民组织,它汇集了数以十万计的有生力量,打着扶清灭洋的政治标签,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杀洋人、灭洋教风暴。
李扬帆(北京大学副教授):见所有的洋人都要杀,所有沾着洋字的都要去除,有一个知县家里边用铅笔,上面可能是美国制造,USA什么,就被杀了,全家被杀,屠了。
那么就是说在这样一种狂热的情况之下,合理性在,因为被外国人欺负得太久了,憋着气。不合理性在,因为他的手段太过残忍,要赶尽杀绝。
袁腾飞:义和团又很会讨朝廷的欢心,扶清灭洋,所以这个朝廷一看,跟以往的造反不一样,以往是反大清的,这回是保大清的,而且它的矛头指向洋人,要灭洋人。
解说:义和团的狂热,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洋人被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西方列强则向清政府不断施压,要求镇压义和团,新科山东巡抚袁世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带着自己培训的新军来到了山东。
张华腾(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袁世凯到山东之后,还是采取排解、劝导的这种做法。像义和团你最好自己去解散,不要再闹,如果出现什么事情政府怎么去解决,他反复地在山东全省张贴他的关于对义和团的这种政策。
解说:然而就在袁世凯到任后不久,一场血案再次发生。1899年12月25日的圣诞之夜,山东平阴县的义和团围攻了当地教堂,英国传教士卜克斯被杀,团民还割下了他的头到处张扬,这就是当时哄动一时的卜克斯事件。
两年前,一个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就侵占了山东胶州湾,如今,英国人也发狂了,乘着传教士被杀的机会向袁世凯发难。
张华腾:这个案件引起了英国的干涉,英国驻华公使,在上海的领事都到山东,要求袁世凯来处理这个事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袁世凯跟他们是据理力争。在据理力争的前提下,答应了部分的条件。比如说对杀外国传教士,我们的这些老百姓按照大清的法律该处死的处死,该判刑的判刑。这些都是屈从了外国人的要求,但是跟英国人原来提出的条件,那是差得多。
解说:卜克斯被杀事件之后,袁世凯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安抚转变成镇压,于是一些关于袁世凯绞杀义和团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zheng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