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练兵武夫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之首
2010年02月26日 11:2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在这个时候,革新变法成为了延缓灭亡必须的手段,而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乱之后,保守势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陈克(天津市博物馆原馆长):因为《辛丑条约》里规定,当时支持杀外国人的,支持义和团的一些保守的顽固派,有一个名单,有些是要杀掉的,有一些自杀了,有些顽固派一看就自杀了,有些被贬到新疆或者是贬职了,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就是刚才我讲的。

在很大程度上,《辛丑条约》以后,原来戊戌变法时期那些个反对派,就是反对改革那些人从肉体上消失了、不见了,就是在政坛上这批人极大地削弱了,所以改革的这些人能够发挥了。

刘敬忠:慈禧在八国联军占了北京之后,整个清政府就要垮了,她回来之后,慈禧不得不改弦更张,她要维护自己的权势,他就开始下令搞新政,这个新政啊,她必须得洗刷一下,她的新政和原来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他们那种有什么不同,她说我的新政和康梁等人不一样,康梁等人是乱政,我这才是新的。

解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等问题详细奏议,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这个时候,就在其他老迈的重臣还在观望的时候,一份洋洋万字共计十条的变法方针,已经递交到太后的手中。

郭凤歧:因为因循因革这个是太后提出来的,那么他上奏的十条就应着太后的因循因革上奏的,他按照这个来做然后朝廷批准了,他实际上直接对着太后,应着太后的关系,原来他对太后就巴结,已经有好印象了,他真正做出成绩,为他后来进一步的晋升打下一个基础。

解说:少壮派官僚袁世凯,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意识到这次新政变法,是慈禧太后倡导的,全力参加不会有任何危险,因此他提出了自己多年设想的十条变法主张,其中涵盖了吏治、财政、军政、教育等各个方面。

侯杰:其实慈禧太后实行新政,一方面刚才讲是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另外一各方面也是一个自保的行为,她对于袁世凯其实是比较器重,在整个推行新政过程当中有很多行为,因为袁世凯做得也是比较出色,所以常常被慈禧太后拿来当成样板,让各地来参观来学习,那么这样对于整个新政的推广,他们两个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

解说:随后很快,袁世凯成为了新政先锋,被委任在直隶范围内试点推行他的新政,他随后也增补进入督办政务处,向最高权力中枢进一步靠近。

陈晓楠:1902年的元旦,在京城的各位重要官员都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大宗炭敬,所谓炭敬,就像逢年过节发的红包一样,一般是年节里,外地官员送给京官和上司的礼物钱财,当时经过八国联军的入侵之后,百业调零,其他地方的官员们都是囊中羞涩,无力再行贿,这个时候袁世凯的炭敬无疑如雪里送炭,博得了京官们一致的好评。从此以后袁世凯的执政之路,就平顺了很多。

解说:1903年一封重要的奏折递交到慈禧太后的手中,它的分量足以改变全中国读书人的命运,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一起联合上奏折,奏请清政府废除科举,结束八股考试。

侯杰:他就觉得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社会很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作为社会力量的急剧增长的一个社会群体,整天都埋头在古代的经典,或者说一些文辞当中,不能够对社会现实有所关注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力量就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所以他就特别主张进行改变。

解说:其实很久以来,袁世凯对于科举制度都没有好感,早在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就已经独自提出过废止科举的奏议。

张华腾:袁世凯这个人,我们说他自己可能早年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自己当年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走到这条路,但是他对弊端认识是很清楚的,我觉得他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刘敬忠:所以袁世凯仇视科举,因为他不是三榜正读科举起家的,明清时代当官只有科举起家才是正途,袁世凯不是正途,让人瞧不起,所以始终有个短,就好像现在人没上过大学。

侯杰:所以他对这科举制度,可能从内心里边有一个心结,他自己可能就觉得科举制度不利于像他这样的人才的成长,所以他就比较倾向于怎么样去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变。

解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万千儒生安身立命的基础,废除科举无疑是砸掉了这些人赖以生存的饭碗,袁世凯面对的反对力量之强大可想而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