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建大清国“克虏伯”防线内幕
2010年02月05日 15:0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当时颇为“洋气”, 洋人们都说“不知有清廷,只知有李中堂”。就是在这个“洋务魁首”的带领下,清廷开展了史无前例的自强运动。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侵犯台湾,这大大刺激了清廷巩固海防的决心。此后的数十年间,伴随着北洋海军的建立大清国焕然一新,李的强国梦想似乎实现了。

凤凰卫视2月4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胡里山炮台座落在风景怡人的厦门岛南端胡里山海滨,争相来这里的中外游客,都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一睹“世界古炮王”的真容,这个雄踞海边110余年,入选“世界基尼斯记录”的庞然大物,拥有的数据叫人吃惊。炮身长13.13米,炮口内径280毫米,重50吨,有效射程16公里。权威机构将它认定为,世界现存19世纪制造的最大,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

方堃(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胡里山炮台,它在1894年到1896年之间建成,这座炮台上安装的就是当时世界上堪称最为先进的克虏伯大炮。

解说:克虏伯大炮是德国荣誉的象征,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风头出尽,色当一役,120门重炮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德国宣告统一,并迅速跻身世界军事强国之林,克虏伯大炮一举闻名天下。普法战争的隆隆炮声,让地球这一边刚刚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兴奋不已,他对威力无比的克虏伯大炮,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梦中的淮军就是普鲁士军队那个样子。于是在普法战争的第二年,他立即奏准清廷,一口气从德国购进328门克虏伯大炮。从此李鸿章与“克虏伯”结下终生情缘。

克虏伯大炮也源源不断地远涉重洋,进入东土。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由北向南,旅顺要塞、天津大沽口、威海卫北洋海军基地、浙江镇海、福建闽江口、广西镇南关,乃至海南岛秀英炮台,上千门巨炮雄姿勃发,但大清国的“克虏伯”防线,真的能拒敌于国门之外吗?

窦文涛:欢迎收看《凤凰大视野》,咱们片子的主人公,淮军的领袖李鸿章,要说说,他在那个年代,这人就已经非常洋气了,电气按摩、电气烫面,有了病身边有西医给他诊疗,而且这李鸿章还会说几句半吊子的夷语,就是洋话。虽然说吧,他拥有的世界知识和这个近代观念还是很有限,但是在当时满清的这个上层圈子里,无人出其右了已经。

李鸿章当年曾经写过一个奏折,这个奏折,内容是讲蒸汽机的运作的原理,你把他当年的文言翻译成白话文今天再看,整个就是一篇科普文章,里头怎么讲,说这个蒸汽进入气筒,然后呢,带动这个铁柱,铁柱带动铁轮,铁轮带动皮带,由此带动整个机器的运转。

您可能觉得这小学生都知道,可是你要晓得在那个时候,整个大清国几乎没人知道蒸汽机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是头上顶戴花翎,拖着长辫子的李鸿章,他就能够如此细微地去观察蒸汽机的运作,所以要不说他是当时的洋务魁首。以至于洋人们都说,不知有清廷,只知有李中堂。就在李中堂的推动下,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自强运动。

解说:有人曾评价李鸿章说“中堂勋业洋枪始”,而确实,当年李鸿章一到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唯武器论者。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写的一些报告,给时人写的信,就说我看他用了这个“发威马齐”英文的军队那个“前进”,李鸿章说“发威马齐”,淮军开始训练的时候,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些口令,就直接的把音译过来,这反映了他的学习这个西方的心情之迫切。

沈渭滨(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上是从军事这个领域起步的,而军事领域的起步,在我看来,主要是淮军进入上海开始洋操,这是中国近代化真正的开端。

解说:1863年淮军全面装备洋枪、洋炮,更改营制,于是军械供应成了一大难题,李鸿章开始意识到,买枪买炮不过一时之策,设局制造才是根本大计。李算过一笔账,一发12磅的英国普通炮弹,价值30两之多,一万发最劣等的铜帽子弹,也要卖到19两银子,大清朝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拱手让给洋人。

姜鸣(近代史学家):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曾经在李鸿章的淮军里,当过教练的一个英国人叫马格里,他组织创建了苏州洋炮局,苏州洋炮局提供淮军的部分军火,这是当时唯一一个近代化的兵工厂。

张炜(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洋炮局以后呢,李鸿章又在上海成立了两个洋炮局,分别由副将韩殿甲和他自己的幕僚苏松太道丁日昌主持,这两个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一起统称为“炸弹三局”。

解说:然而李鸿章奏响的洋务狂想曲,却触动了朝中守旧势力敏感的神经。一时间“舍己从人,变乱成法”,“用夷变夏”等一顶顶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

姜鸣:再这样一种情况下,李鸿章把目光投到了恭亲王奕的身上,当时他是以“议政王”的身份,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观念是清政府的权贵当中,比较开通的一个人物。那么李鸿章也是想通过打通奕这样一条渠道,来推进他的现代化的建设。

解说:1864年5月,李鸿章致函以奕为首的总理衙门,对顽固派的指责反唇相讥,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李还进一步放言,中国欲自强,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生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特别是近代化的过程当中,他是起了开拓的、领先的,也可以说是带队的作用,这个领头羊的角色不好做,一个他要受来自传统的旧的势力的排外,另外他本身也有一个学习认识的过程,李鸿章在近代化的问题上,他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解说:在强大的保守势力面前,李鸿章明白,光靠打“口水仗”只能图个一时之快。因此早在京城的庙堂之上,还在为是否要引进西学而吵得不可开交时,李已经先下手为强,在他控制下的上海开展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