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背后 芭蕾舞伶们的冷暖人生传奇
2009年12月04日 16:1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中央芭蕾舞团建团五十年历史上,呈现了无数精彩绝伦的剧目作品。如果说他们如繁星般装点了中国芭蕾艺术的天空,那么《天鹅湖》无疑是启明星一般的存在,对于中国芭蕾来说,《天鹅湖》是梦开始的地方。没有任何基础的北京舞蹈学校在四年之内,以惊人的成长速度,成功排演出世界上最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创造了世界芭蕾史上的奇迹,而后更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创造出号称"中国版《天鹅湖》"的《鱼美人》,开启了中国芭蕾的民族化进程。而1964年契合时代环境诞生的《红色娘子军》,更是把刀枪皮鞭搬上舞台,挑战了西方的程序,让舞剧的主角从天鹅公主变成了女奴战士,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对芭蕾舞这一西方艺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民话化改造。从此,绑着腿的芭蕾女演员形象开始深入人心。而舞剧的背后,芭蕾舞伶们的冷暖人生传奇,也随着"文革"的到来和这出舞剧的传播普及轮番上演。

凤凰卫视12月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周瑛琦:从1903年,晚清贵族裕容龄从法兰西归国算起,芭蕾艺术登陆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从宫廷深处鲜为人知的技艺,到十里洋场富家千金的消遣,从文艺界先锋人士的先锋举措,到国家政府自上而下的扶持项目,直到1954年的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中国芭蕾才迈入正轨。如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有《吉塞尔》,俄罗斯基洛夫芭蕾舞团有《海盗》,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团都拥有自己的看家剧目,而《天鹅湖》则是每个想要站稳脚跟的芭蕾舞团,都无法避开的经典剧目。

解说:芭蕾舞剧《天鹅湖》,拥有160多个不同的版本,是全世界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在许多观众心目中,《天鹅湖》即芭蕾,芭蕾就是《天鹅湖》。对于年轻的中国芭蕾来说,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起,《天鹅湖》就是一个梦。

李承祥(原中央芭蕾舞剧团团长):那时候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比如说我们1955年,那个莫斯科音乐学院,那个著名的编导,波尔米斯基来舞蹈学校参观,就说起排《天鹅湖》,他说可能十年吧,你们一定能演。

解说:但是仅仅过了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另外一位前苏联专家古雪夫开始着手中国版《天鹅湖》的排练。起初连戴爱莲都对此表示反对。

吴静姝(原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一般外国成立剧团以后,它也不是马上就能演《天鹅湖》的,总是由小到大。

李承祥:按正常来讲,一个中专舞蹈学校,你要能演《天鹅湖》不可能的。

解说:仅就女主角而言,《天鹅湖》对于当时的中国芭蕾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担任女主角的演员,不仅要能同时演绎柔情的奥杰塔和妖艳的奥吉莉亚,还要有高超的舞技。黑天鹅著名的32圈挥鞭转,要求在极小的范围内不间断地完成,这对所有芭蕾舞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白淑湘(原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这个动作为什么说要它难呢?因为要能跳它一个需要很好的定力,必须要在原地跳,立起来转。不能移动地方太大,还需要一定的耐力,还需要一定的力度。

孙学敬(原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这个女主角她如果把《天鹅湖》演下来,其他的戏她都没有问题,这个是开蒙、启蒙、打基础。

解说:1958年古雪夫指定年仅18岁的白淑湘为《天鹅湖》的女主角,为了练习32圈挥鞭转,白淑湘用椅子把自己围了起来,每次练完鞋里都沾满了血,腿被椅子磕伤更是常有的事。

李承祥:白淑湘当时我记得她是一边掉眼泪一边在转。

解说:此时排演《天鹅湖》,不仅对演员是个挑战,对服装、舞美等各个工种都是考验,服装设师李克瑜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舞剧。初涉芭蕾舞剧的李克瑜认为,既然中国芭蕾的老师是前苏联,那么服装也不妨照着老师的版本学,没想到,此举却招来古雪夫的责备。

李克瑜(《天鹅湖》服装设计):他就说,你怎么画的跟他一样,你不觉得害羞,我还替你难为情呢。

解说:除了样式,面料也是个大难题,天鹅白色的芭蕾裙,既要白又要轻还要挺。在当时,这样的面料不要说中国,连前苏联也没有,只能自己加工。

李克瑜:那个时候叫冷布、豆包布,把它剪成一层、一层的上头刷浆子。像那个料子,一到阴天下雨的时候,那裙子都塌下来了,赶紧演完了以后喷胶什么的,让它又立起来。逼着你去创新,逼着你要跟别人不一样。同时也哭了好多回,后来我老伴笑我说,这《天鹅湖》都是你哭出来的。

解说:1958年10月,倾北京舞蹈学校全校之力,排演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终于在北京公演。那是一个紧张而又兴奋的夜晚。

赵汝衡(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我记得那时候立不住脚尖,尽崴脚,在台上都崴脚。

李承祥:所以很多外国记者叫中国这简直是个奇迹。

解说:中国芭蕾用短短的4年,实现了第一个梦想。无论对于演员个人,还是整个剧团,这个梦幻般的开始,都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孙学敬:这个戏所以说对演员,对方方面面的人的锻炼都很大。苏联专家是非常英明的,就是说用这个戏给我们建团。

解说:《天鹅湖》公演一年之后,古雪夫开始着手新剧的创作,这一次,他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作为当时中国芭蕾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古雪夫的个人喜好,对中国芭蕾的发展起着之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承祥:他有的时候也很激动,他还说现在西方芭蕾跳了三四百年了,老是那一套东西,可能中国要出现一点儿新的东西。

解说:中国芭蕾在一个外国人的带领下,开始了另一番寻梦。期冀借一出舞剧,寻到一个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互为补充的体系,新剧定名为《鱼美人》,故事结构和人物设定,仿照《天鹅湖》。但是为体现中西结合的新精神,掺入了一些中国特色。

李承祥:咱们东北好多传说,人参他实际上是个小老头,他是活的嘛,不是挖人参你有时候还得找,找不着他还会跑了什么的,所以把这个也吸收进去,就出现了在戏里头的,一种善良的人参老人的形象。那么还有一个猎人,也是中国传统的,那么反面的就叫山妖。

解说:《鱼美人》的舞蹈语汇,也在芭蕾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舞蹈特有的身段,韵律和造型,女主角陈爱莲在学校时,学的就是民族舞而非芭蕾舞。

李承祥:它的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了中国的民族,民间古典舞蹈,甚至于包括少数民族的,彝族的什么各种民族舞蹈,他觉得我们太保守了,只要是需要就用上。

解说: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李克瑜:这里边比如有一个珊瑚舞,海里边的。我就用了那个,把那个中国的,既然是中国的嘛,我就把中国的凤冠给它弄上了。有一个节目是24个鱼美人,我都把中国的水袖用了,我没有两个袖子都用,因为便于舞蹈,就一个袖子,有些水袖可以飘动,对她跳舞有帮助。

解说:1959年10月底,《鱼美人》正式公演,尽管被认为是仿照《天鹅湖》这个“葫芦”画出的“瓢”,但《鱼美人》还是迈出了中国芭蕾民族化的第一步。

李承祥:这个虽然不像《红色娘子军》那样的完全是一个全面的,芭蕾舞的一种移植,但是它是一个开头,一个实验。

解说:作为实验,《鱼美人》的故事还显粗糙,中国风格还浮于表象,直到《红色娘子军》问世,芭蕾的艺术原则和民族的文化心理,才寻求到较为贴切的结合。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