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的革命 剖析第一次“梦幻之旅”
2009年12月03日 16:0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变得越发举足轻重,由此而引发的对中国品牌的呼唤,也蔓延到文化领域,各种艺术门类都在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芭蕾也不例外。

何迪(中央芭蕾舞团赞助人):我们还是很希望能看到中国内容,看到自己熟悉的故事,自己民族的一个创造。

朱妍(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作为中国的芭蕾舞团真的要有自己的东西,你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否则你永远就跟在人家后面,跟着人家跳一些东西,不能成为世界上一个真正的大团。

解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芭蕾团体,中央芭蕾舞团一直在为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把芭蕾这一西方艺术根植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民族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芭蕾。前苏联专家古雪夫编排的《鱼美人》,迈出了中国芭蕾民族化的第一步,《红色娘子军》则让芭蕾在中国舞者的诠释和创新之下,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大红灯笼高高挂》把芭蕾舞中国化的实践,带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在国际芭蕾舞界引起瞩目。而2008年首演的《牡丹亭》,更是西方艺术、东方美学、古代人物、现代意识的一个奇妙结合。

李六乙(芭蕾舞剧《牡丹亭》导演):但是这种结合还不是最终得的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是要面对世界,使这种更加国际化的艺术表达,让更多的让来了解,通过芭蕾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艺术,了解我们的生活。

冯英:芭蕾舞这个行业里面龙头老大,你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你可能要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把中国人当今的这种精神风貌能够传递出去。

解说:把中国文化和华人的精神风貌传递出去,这是剧团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必须担负起的神圣使命。五十年的风雨飘摇,除去文革的特殊岁月,即使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中国芭蕾寻求对外文化交流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这种艺术上的交流和展示,契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往往具有浓烈的政治气息。

1992年11月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而在此之前,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的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的一行150人,于1992年9月前往台湾,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演出。

李承祥:在台湾来讲也是空前绝后的一个大规模的演出。

解说:台湾《联合报》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来形容中芭的此次台湾之行。早在4年前,新象文教基金就有意邀请中央芭蕾舞团赴台演出,但由于当时两岸的严峻形势,未能成行。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转机终于出现,但行程并非一帆风顺。

吴静姝(原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你知道我们那时候,第一次一个大团去台湾,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你知道我们做准备工作做的多累啊。

解说:之前申请其他国家的表演团体赴台演出,签报申请公文,大约只需要六七百字即可解决,而此次中芭赴台,填写了超过六七万字的公文。

吴静姝:甭提了,你爹妈的电话号码都要,然后有的舞台队的人,我妈没名字,叫什么白王氏。就这样,就把你急死了。填了多少表,李承祥都睡在团里,说吴静姝需要我随时叫我来签字,都这样。

解说:尽管一路关卡无数,但访问团还是在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多家单位的通力协助下,按原计划抵达台湾,在这个特殊的地方,面对隔绝了数十年的同胞,团队成员的感受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吴静姝:他们怕我们带着红色思想去台湾,他们怕我们。

赵汝衡:那个时候因为我也见到了我自己的姐姐了嘛。我下飞机以后,我的外甥给我说,我姐姐让他们给我买香蕉,说大陆没有香蕉。你就可以说1992年时候有多大的隔阂,大陆的人没见过香蕉,所以一定要给我买香蕉吃。

解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150人的访问团,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探亲团。李承祥和他阔别43年的二姐重逢,小提琴手杨震见到了妹妹,台湾著名影星杨惠珊。与张学良颇有渊源的白淑湘更飞赴北投,与少帅见面。

吴静姝:大家都有很多亲戚,都已经允许我们有空的时候,就请假到亲戚家,然后晚上回来住就完了。

赵汝衡:我见到我的婶婶、我的姐姐,一大家人请我吃饭。那个感觉真是,我婶婶的停留,还是停留在我四岁的时候,那种感觉。你怎么长这么大了,问我怎么长这么大了。

解说:访问团带着《天鹅湖》、《祝福》、《林黛玉》、《紫气东来》等剧目,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四个城市演出了14场。每场上座率都达到八九成,实为罕见。当时外来舞团在台的演出,一半的上座率就已经算不错了,可以说台湾的观众是以特殊的亲切和热情,来欢迎这些同根同源的芭蕾舞艺术家。

冯英:因为第一次感受到咱们,那种情感表达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给你的是叫好声、鲜花什么。他们这个呢,就感觉送你一个什么,比如说像送给我一个金项链、一个金坠或者是一个小的兔宝宝,或者是那种小熊,完全是另外一种表达。我觉得这种就说很亲,就像亲人一样的那种。

孙杰(原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他们当时见我们就跟见很久不见的亲人似的那种感觉,就想的都是中国人嘛,就是这种感觉的。他们到了那儿,你一见到那儿的人,你就会自然的很放松的,很熟悉的去交流了,没有任何的障碍。

李承祥:我们在台北演出,当初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还特别跟剧团接触,跟大家合影留念,表示友好。现在台湾国民党秘书长叫吴敦义,当时他是高雄市市长,他特别热情。我们在高雄的时候,跟我们全体演员在他那个市政府面前合影,然后举行盛大的宴会,而且对我们非常关心,非常友好。

解说:此次中央芭蕾舞团访台,创下了多个历史记录,他们是第一个到台湾的大陆舞蹈团体,阵容之齐全也是史无前例。

周瑛琦:按台湾当时的规定,大陆人士一年内只能访台一次,而团内的舞蹈演员张丹丹、王才军,破例被批准在同一年内第二次入台。用当时海基会副秘书长李庆平的话来说,中芭的一小步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步,但是中芭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这些芭蕾舞者的身影如此动人,在往后的很多年里,芭蕾逐渐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特殊语汇,成为一张明亮耀眼的国家名片。

解说:2007年为庆祝俄罗斯中国年的成功举办,中央巴芭蕾舞团赴俄演出,俄罗斯是全世界公认的芭蕾的超级大国。

孙家正:上次陪胡主席去俄罗斯中俄年,碰到俄罗斯的同行,我仍然讲就是说俄罗斯是中国的老师,在文化方面,我们当年一些包括油画、包括像交响乐、像芭蕾舞,都是俄罗斯老师。但是我们学生还是很努力的,应该说做得很好。他们当然也是,他看了我们的节目以后,他用一个词,震撼,他说非常震撼。

孙学敬:蒋祖慧有一些留苏的同学嘛,看完了之后就说,说我们俄罗斯的芭蕾舞,世界各国到我们俄罗斯来学芭蕾舞的国家非常多,我们的俄罗斯的芭蕾影响了世界很多国家,但是到了任何一个国家能形成自己风格,有自己作品的只有你们。

解说:2008中央芭蕾舞团将自己排演的《天鹅湖》,带到了英国科文特花园剧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剧院,以其尊贵的艺术氛围,和不可磨灭的坚韧气质,而成为许多芭蕾舞者心中的圣地。

王启敏(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我们先演的《天鹅湖》大家都很紧张,去人家那踩地盘了。

赵汝衡:他们觉得大概世界上最漂亮的群舞是我们,而且很好地保持了这个古典的学派。

解说:2009年,中央芭蕾舞团受邀在巴黎歌剧院演出。

黄民暄(原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在法国巴黎,我们演出的是《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但是另外一台戏演的是《希尔薇娅》,也就是说我们演的最中国的和最法国的。

王启敏:因为这个《希尔薇娅》他们自己都不演了,这是一个太古老的剧目了。但是他们都捡不起来了,我们去演去了。

邢亮(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当时站那儿,我真的不紧张,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觉得就因为它的神圣,它的这种文化,我觉得能让自己更多地融入角色当中,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我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芭蕾舞团,对得起自己的祖国。

解说:中央芭蕾舞团在巴黎歌剧院演出的这一年,恰巧是建团的第五十个年头。这五十年间,芭蕾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兴盛。也是在这五十年间,中国历经风雨,走向繁荣。从特殊年代里自上而下的建团,到市场经济下自我奋斗的历程,种种的光荣与曲折,无不折射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从这个角度讲,中央芭蕾舞团50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国家命运在芭蕾艺术上的投影。

赵汝衡:我们芭蕾,中国的芭蕾是一个奇迹,因为世界上的芭蕾的历史,绝对没有这样一段历史,是随着国家的一个命运,你也滚在这个命运之中,这个滚是在泥土里滚的。

孙家正:可以说现在在世界芭蕾舞这个领域,中国芭蕾已经有了一些质地(一席之地)。可以完全是一种中国气派的芭蕾了。

解说:今天的中央芭蕾舞团,以五十年的短短历史,跻身世界五大芭蕾舞团之列。今天的中国芭蕾,让国际商的芭蕾评论家发出“芭蕾的未来在东方”的感慨。今天年轻的芭蕾舞者在各项国际大赛中斩金夺银,向世界描绘着中国芭蕾的辉煌未来,这不是梦,是现实。

周瑛琦:整个2009年对中国芭蕾来说是一个圆满的年份,除了中央芭蕾舞团五十周年的团庆之喜,还有受邀在巴黎歌剧院演出的历史性时刻,值得纪念。而6月18日,在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这个世界顶级大赛中,中央芭蕾舞团派出一对年轻选手,又摘取了比赛的金奖和银奖。由前苏联专家帮助建立起来的剧团,在五十岁生日的时候,收到这样一份来自莫斯科的礼物,这种历史的巧合别有一番意味。一梦五十年,耗尽几代人的青春与汗水,搭筑起来的中国芭蕾之梦美得耀眼,走得辛苦。然而这只是下一个五十年的起点,这个关与美与艺术的梦想还要继续。

《凤凰大视野》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每周六至周日09:00-09: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