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曾放话清理芭蕾舞团 作出“清队”指示
2009年12月02日 13:2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周瑛琦:面对前所未有的动荡,这群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芭蕾舞小孩儿们,内心的紧张与茫然可想而知。当时剧团内曾经盛行过一股改名的风潮,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红红、红心等等,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身处这样的环境,唯有芭蕾可以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平静,练功没有间断,本土化的芭蕾创作探索也没有停止,尽管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环境的影响与限制。

解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三突出”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工农兵高大英雄形象”是文艺作品中的唯一主角。《沂蒙颂》、《草原儿女》、《杜鹃山》这一时期的芭蕾舞剧,都无法避开英雄人物的光芒,为了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芭蕾更走向乡村。

李承祥: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在农村演大型舞剧就是《沂蒙颂》,在沂水县,那个沂水县农民给我们搭几个土台子,上边用汽车的苫布铺上,然后演了《沂蒙颂》。然后几十里地外的都传了,说去看那个脚尖舞去。他也不说别的,他也不懂什么是芭蕾舞。山东都有那个独轮车推的,有的把老太太、老头都给推来了,推来喊着看脚尖舞去,都去看脚尖舞去。就那个山坡上他们统计了一下,那一场四万多人。《沂蒙颂》不是有火炉子、煎饼、大葱什么那些道具,都是农民拿出来的。

解说:特定的剧目类型,决定了中国芭蕾即便在动荡年代,也没有停止民族化的脚步。芭蕾舞剧《沂蒙颂》的音乐以沂蒙小调为基调,并吸收和借鉴了胶州秧歌、山东柳琴等民族音乐元素,为了让广大农村观众看懂芭蕾,主创人员甚至破天荒地给芭蕾配上了解说。

李承祥:怕观众不是很懂,我还跟作曲的两个人,拿了一个麦克风在当场解释,说英嫂出来了,她在为伤员捉那个鸡,有那么一段舞。然后是熬鸡汤,就是有解说。第一次我给舞剧做解说的,所以老百姓特别高兴,多远都来看。我记得我都住在老百姓家,那个老太太,后来我回来我说你看见了吗?她说看什么,什么脚尖,她说人太多,我挤不进去,我连头尖都没看着。就是说明当时那个热烈,这也是我们建国史上一个挺有趣的一件事。

解说:那个时期的中国芭蕾,走进乡村、走进工厂、走进部队,走向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周瑛琦:1964年《红色娘子军》首演时,江青作为审查人员之一也坐在台下,从那时起她就对这部芭蕾舞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江青提出了要让“八个样板戏占领舞台”,《红色娘子军》成为这八个样板戏中的其中一个。

解说:1967年6月《人民日报》发出“把革命样板戏向全国”的号召,中国芭蕾被汹涌而来的政治巨浪推涌着奔向各地,于是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红色芭蕾旋风。芭蕾艺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传播和普及。中国大地上,无数双脚跳起了变形的土芭蕾。无怪乎当时有外国记者惊叹“我的上帝,连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足尖”。这场“样板戏普及运动”,让中国的普罗大众在极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芭蕾,甚至爱上了芭蕾,这种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黄民暄:前几年那时候我们到内蒙古,到内蒙最边上的一个比较贫穷的旗县去演出,演出在一个大的体育馆,非常受欢迎。很多人演完了以后都不走,就来跟我们握手啊什么的,然后要脚尖鞋,我们说你们要脚尖鞋干嘛,说脚尖鞋,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立过脚尖,但是没有脚尖鞋。我说你们怎么会,他们说那时候就是文革期间,我们也跳过《红色娘子军》,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县长在吃饭的时候跟我说《红色娘子军》我太喜欢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太熟悉了,因为我演过团丁。

赵汝衡:现在你们看的很多电视剧里,如果演那个时期的节目,都还有我们的剧照在后面贴着,就是年历、日历,所以现在我们《娘子军》,只要是一场洪常青指路,琼花一抬后腿,台下就鼓掌,就很多人会记得当时所有的情景。

薛菁华(原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中央芭蕾舞团庆祝45周年,45周年的时候北京很隆重的举行演出,赵团长就说你们都应该回来,受邀请我就回来,回来以后我们坐在前排,回头看到胡主席、李长春,他们一些领导都进来,进来就鼓掌欢迎,本能的跟后面招招手,胡主席也是看着我,还招招手。我坐在正前面,那我就想这是主席对群众,这是正常的一种礼节。之后中间休息的时候说要接见几代琼花,我感觉很光荣、很荣幸的就跟着赵团长就进去,进去了以后他握着我的手很高兴就说,菁华同志,我在清华的时候,我是骑着自行车到你们天桥剧场去排队买票,排一夜,每个人可以买两张票,8毛到1块2,是吗?我觉得对啊,是啊,很真实的,当时《红色娘子军》对外演出的时候,是出现过这样的场面。

解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文艺界,许多领域的停滞乃至倒退。然而,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发源于西方贵族宫廷的芭蕾,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和普及。

李承祥:那十年我们《红色娘子军》,真是给芭蕾舞在中国搞了一个大普及,这个我觉得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呢?第一,我们可以说这50年,我们光演《娘子军》,演的起码有两千场了,再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所有的舞蹈团体,那时候没几个芭蕾舞团,都是舞蹈团体、歌舞团体,都来学《红色娘子军》,因为那时候其他的节目都给否定了嘛。要加上他们在那十年当中演《娘子军》来讲,他们也起码演了一千场,所以《红色娘子军》就在国三千场没问题,那就是300万观众了。

孙家正(中国政协副主席原文化部长):在中国来讲,芭蕾有了《红色娘子军》这个剧目,可以说是不幸当中的万幸,很多的剧目、很多的剧种在文革当中,可以说这个命运都不太好。很多剧目都禁演了,因为有《红色娘子军》这样一个剧目,所以演出没有停止过,练功没有停止。另外芭蕾发展的思考也没有停止,所以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周瑛琦:十年之间《红色娘子军》的存在,让芭蕾在中国民众中空前普及,但也是在这十年间,中国芭蕾与世界芭蕾的联系,被完全割裂。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迅速迎来改革开放,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实验芭蕾舞团是否能够拥有其样板团的尊贵?中国芭蕾是否能够顺利融入世界?不管怎么样,梦没有断,追梦人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