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莉:1986年初,李国宝秘密来到巧克力大厦的中信总部,在楼顶的世界之窗,与当时中信主管银行金融的雷平一,以及宋子明、窦建中悄悄地吃了一顿午饭,席间中信方面得知了,已有百年历史的香港嘉华银行面临倒闭,并有意出售,正在为创办银行一筹莫展的荣毅仁,听到这个利好消息眼睛一亮,便立即派人到香港去洽谈,三个月之后,中信成功的收购了一个“干干净净”的银行。
荣毅仁终于实现了创办银行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次史无前例的收购。
解说:1984年底,随着中信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的需要,荣毅仁向中央专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统下成立一个银行,全面经营外汇业务。
窦建中:那时候写报告,写报告就没批,就是说中央银行那边,人民银行刚把那司局独立出来,办了四个国有专业银行,说你这中信再办一个银行,这事就,好像是觉得没把握,就是说缓缓吧,也没说就不允许你,就说你缓缓吧,你先办个银行部,然后,你准备准备,条件成熟再说。从中信公司财务部独立出来的银行部,组建时只有二、三十人,设立的部门却是一个银行的架构,营业部、信贷部、国际信贷部,交易室等一应俱全,但当时的银行部并不是一个独立法人,这给刚刚涉足银行业务的中信,带来诸多不便。
窦建中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美国芝加哥国民银行合作,为科威特投资者在北京建别墅融资的艰辛。
窦建中:做贷款了,我们得开证,第一芝加哥国民银行说你们是银行部,怎么回开证呢,这个不可能的。那个时候我们真的也不是太懂,就是死活坚持这证必须是我们开。
解说:对于刚刚涉足银行业务的中信人来说,利用“开证”也就是利用开据银行特别的“信用证”这一举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信银行部具有开办银行的能力,成为当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窦建中:反正大概是6000万美金,这么一个大的信用证,这那个手续费也不少了,那分给他一半,我们自己留一半,但是我们就要出这个名,那时候中信公司名气真大,这意大利的进口商,那个出口商出口银行都同意,接受我们银行部开的这个信用证,这是第一笔大信用证就开出去了。
解说:当银行部正在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中信公司已得到长足发展,投资兴建了一百四十多个企业,在海外发行债券六次,总数近六亿美元,同时经营业务涉及外汇银行,国内外租赁,房地产业,咨询服务等方面。
1986年对香港嘉华银行注资95%,成功收购了这家濒危银行,为后来中信实业银行的成立,做了铺垫和准备。
王军:中信从哪个方面讲呢,跟别人都没办法比,这个跟这个四大国有银行没办法比的,但是我们比他们的那个有优势的就是说,我们什么都有,金融行业的那个门类齐全,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能把这个优势能够发挥出来,那就是中信的一个,很有希望的一项事业。
解说:1986年5月底,中信公司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将中信公司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1987年初,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在北京。
窦建中:说我们头上有三顶帽子,第一顶就是全国性的,因为我们在北京是总行,我们可以在全国去设分行,就是给当时批文。第二个就是综合性的,刚才说那几家专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它们是专业银行,中国银行是外汇专业银行,它不做人民币业务。我们是综合性的,就人民币,本币一开始都做。第三个就是外向型的,我们是支持这个出口,进出口这方面,做外向型的企业,引进外资有关的这方面。我们一开始对外宣传我们是头顶三,三个帽子。
常振明(中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银行呢,主要的呢,要办成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呢,首先第一个呢要有国际化的这个视野,另外对国际上经营的情况要了解,跟国际的其他银行能够竞争,要吸取一些比较新的,这个管理经验,这些方面,特别是,要健全新的这个公司治理结构。
解说:随着中信实业银行的不断拓展业务,作为中国首批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下,中信银行内部积淀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陈小宪(中信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这个,这个不良资产比较高,当时是280多亿不良,这个比例相当的高啊,接近9%。再一个问题呢,资本金不足,我们当时,我记得当时的资本金额只有100亿左右,当时的资本充足率那远远就低于8%了,低于国内的银行监管的这个标准。
这个资本不够还有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说你累计的这个不良啊,提出的准备也不够,香港叫拨备覆盖率。我们就叫不良资产准备,这个拨备不足,当时到什么程度呢?20%,就是按照一般通俗的讲法是一块钱的不良,那你应该有一块钱的准备,那这个很显然,一块钱的不良只有两毛钱的准备。
那么它呢,实际上也反映在资本不足当中。第三个问题呢,就是我们一些规章制度,还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所以在那段时间,案件也比较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