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荣毅仁 传奇中信 “红色资本家”的传奇人生
2009年10月14日 13: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当时国内资金短缺,国力有限,荣毅仁大胆提出以发外债的筹措资金,随后,中信公司于1983年成功在日本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为了壮大自身的金融业务,中信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建立并成功上市,随后,中信公司又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打造多个领域的金融平台。由荣毅仁独子执掌的中信泰富集团以其雄厚的实力,扬名天下。

凤凰卫视10月1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小莉: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中信公司实现全年经常性收益148亿元人民币,真可谓是实力雄厚,这与公司成立之初不可同日而语。回想当年,中信面临的困境,真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传统计划体制内的束缚,政府层面的非议,资金严重匮乏等等,这一切使得中信举步维艰、捉襟见肘。

然而荣毅仁凭借着战略家的眼光和非凡的胆识,作出了一个在当时令中国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利用国外的资金发展中国经济,要在国际资本交易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解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22个重点工程之一,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这对于急需化纤产品的中国来说,真是晴天霹雳。当时,心急如焚的纺织部找到中信,以解燃眉之急,于是敢为人先的荣毅仁,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通过借外债的方式为仪征化纤筹集资金。

閔一民(原中信公司常务董事89岁):反应大了,说我们是卖国了的,你是怎么去发行外债呢,我们自己为什么增加这钱呢,是吧。这个这个这个,对我们这种行为不可思议,认为我们这是,是好像是,说句不好听的话,觉得有点不怎么爱国了。

李岚清(原国务院副总理):我记得在1973年,周总理的这个《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还提了一条,我们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我们一向是以这个为自豪的。那现在说要跟外国借债了,这个很多人,有的是,像我们思想比较开放的也想不到,但是也很多人认为这不行。

解说:中信第一次在海外发行债券的这一举动,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来说,真可谓是石破天惊,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在观念上,国人并没有做好准备。上到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甚至有一些极端人士认为,这一做法是在挑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底线。

庄寿仓(原荣毅仁第一任秘书82岁):因为中国从建国以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这个是当时作为一个很值得骄傲的,这么一个什么经济状况。那么现在倒过来,没钱要跟人家发债,这不是反过来吗?所以遭到了传统势力的这种反抗,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德地立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从荣老板的角度来讲的话,对海外发债,实际上他是冒着一种政治风险来做的。

李岚清:对外发行债券,这个债券在旧中国我们听说过,新中国没有债券这个概念。

解说:面对当时风声鹤唳的社会环境,决心已定的荣老板便开始着手筹划,他认为一定要按照先进的国际融资理念,完成好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发外债工作,可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非常弱小,究竟选择在哪个国家发外债?为此荣毅仁和他的幕僚们做了缜密的思考。

庄寿仓:因为美国、欧洲的国家,对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理解,真正比较吃透了中国情况的是日本,而且日本人比较精明,他知道你中信发这债券,你还不起,有政府做后台,所以他抢了个先,这个你不能不承认,日本人研究中国的经济包括政府是有独到之处。

解说:中信要求在日本发行债券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国务院批准。1981年3月,中信公司向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发出了100亿日元私募债券意向书,而此后的谈判却进入一个长久的拉锯战。

窦建中(中信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荣老板是起到一个掌舵啊,把握这个分寸。

閔一民:主要的问题还是双方这个利益的关系,两个公司,发债之后,受益的问题。

窦建中:又让外国人,外国的投资者,接受我们这个条款。

閔一民:利率啊,市场啊,发行的价格啊。

窦建中:又让自己不要背上一个建国以来第一个要上外边这个,以这个非常不平等的条款,条约去发债。

閔一民:还有好多具体的这个内容的,争论得面红耳赤,一谈一到半夜,谈到十二点,一点钟。

解说:在具体细节的谈判中,谁为中信公司担保成为了谈判的重点,由于中信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其公司性质和信誉在日本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日方一度提出,要中国政府对债券提供担保,但遭到中方的拒绝。

窦建中:当时谈判最难缠的,有个交叉违约条款,什么叫交叉违约条款?就假如说中信公司发了债,我们不还有其他的国企吗,你不是国家国务院管的吗?如果其他的国企不还债了,就视为你不还债,那个时候的那个思想到了去发债,这已经进步很大了,但是你再说,我写上我可能要违约,违约你怎么罚我,怎么处理我,这种思想上是很难接受的。

解说: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交涉,这期间中信与日本金融界认真协商,并向其介绍,中信是带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信誉良好,最后日方作出了让步,同意不需要担保。

1982年1月18日,野村证券公司与中信公司,就发行债券达成协议,1985年仪征化纤建成投产,到1988年6月底,全公司已实现利税11.06亿元,而中信在仪征化纤问题上的融资创举,也被后人奉为“仪征模式”。

王军(原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领导那段时间,公司在全世界建立了非常良好的信誉,而且中国有一个可以跟他们对话,能说得通的这么一个公司。这个荣老板他们,咱们领导呢,给公司建立了给全世界建立了信心,这无形资产是中信最可贵的资产。

孔丹(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的,第一个,欠了外债,在当时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欠了外债,在这个日本武士债,包括美国的扬基债,什么第一个涉外商业楼宇,第一个租赁公司,第一个商用卫星,等等吧,它是很敢于这个,在别人没敢碰的领域去动,做事情。

解说:继中信在日本发债的成功壮举之后,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效仿中信的“融资模式”,而此后中信融资业务便一发不可收拾,美国的扬基债,德国的马克债券等等,国际资本市场的丰厚资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信公司的扩张,注入了新鲜血液。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