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9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1851年1月11日,广西金田。从这一天起,曾经四次科场失意的广东青年洪秀全自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不久,天王洪秀全率领他的信众攻城略地,扫荡四方。
在不同起区的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有着不一样的面孔,或谓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或谓之“中国文化历史的一次浩劫”,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辞,即:太平天国运动始终都有着一层宗教的外衣。鲜为人知的是,如果不是被一名美国传教士拒绝,洪秀全也差点成为一个华人牧师,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宗教牧师,却多了一个太平天王。
毫无疑问,那个名叫罗孝全的美国传教士无意间改写了中国历史。
伴随着洪秀全的兴起,一个个西方人也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共同谱写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解说:1836年春天,广州,一年一度的府院考试正在这里如期举行,戒备森严的考场门口,47岁的梁发一如既往地忙碌着。26年前,梁发成为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的得力助手,从此,每逢科考,梁发都会来到考场,秘密地向士子们发放基督教典籍,而这一次,梁发手中的是他自己于4年之前写成的《劝世良言》。
这个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位华人牧师虔诚而勤勉,他一定没有想到,一个叫做洪秀全的考生在读完《劝世良言》之后,会成就一股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浪潮。在这股名叫太平天国运动的浪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若隐若现。
曾子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一直都有着宗教的号召,就连它的领导人,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秀才都没能考上的洪秀全,也差一点成为像梁发一样的华人牧师。让后世感叹的是,仅仅是一念之差,洪秀全被一位美国传教士拒之门外,从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位循规蹈矩的牧师,却多了一位扫荡四方的太平天王。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一个个形色各异的外国人,也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解说:1836年,22岁的洪秀全获得《劝世良言》,正是这一年,34岁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离开他的祖国,登上了驶往中国的轮船。然而和其他同行不一样的是,罗孝全的中国之旅一开始就显得极为特殊。
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孝全实际上一开始是一个自费的传教士,他本身没有受过很好的神学的训练。所以他被派到中国来的时候,他是自己在美国的当地,就是他的生活的当地,筹了钱,把这个钱交给美国浸礼会的海外宣教会,再由这个海外宣教会发给罗孝全,是通过这样的。
解说:尽管是自掏腰包,可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罗孝全网开一面,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罗孝全和其他欧美同行一样,只能蜗居于小岛澳门,始终没有踏进中国内地半步。直到1844年2月,3艘悬挂着美国国旗的军舰驶进了澳门港,罗孝全才看到希望。2年前结束的鸦片战争,让英国人从中国获取了巨大利益,美国人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在华待遇。7月3日,中美双方签订《望厦条约》,这个消息让正在香港的罗孝全喜出望外。
吴义雄:它只是规定就在通商的5个口岸里边,外国人可以买房置地,建礼拜堂,崇拜上帝,就是这个规定。但是后来这个一条规定被解释成传教士可以在通商口岸传教,实际上后来传教士也正是这么做的。
解说:罗孝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位急切想要在中国大陆传播上帝福音的美国人,已经在澳门和香港徘徊了整整7年。1844年7月26日,也就是《望厦条约》签订后的第23天,罗孝全一马当先,率先赶到了广州,并且出人意料地在广州城区建起了一座教堂。
吴义雄:从道理上来讲,他们是不应该跑到广州城里去建立一个教堂的,所以实际上他这种居住是违背了当时的条约的规定的。
解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罗孝全的特立独行,让美国浸礼会中国传教团负责人叔未士非常不安。他认为这将会激起中国政府的反弹,反而有害于基督福音的传播,而罗孝全却对叔未士的劝告置若罔闻,他固执地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传播上帝的福祉。
此时,一个人的造访更让罗孝全兴奋了一番,这个人就是洪秀全,一个正在潜心研读《劝世良言》的年轻人。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作者):他这个心理是这样,因为当时华人愿意接受这些东西不多,那他愿意接受,那这个就印象很好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