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7月27日《凤凰大视野》:一九四九大迁徙(第一集)战后台湾 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淑琬:今年适逢建国六十年,回顾上一个世纪,一九四九年绝对是个关键年代。那一年蒋介石到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不过用这样来诠释一九四九年其实是不够的,因为那一年在台湾海峡上,有着近代中国最大规模的迁徙,而我们的故事,就要从一九四五年对日抗战结束,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开始说起。
解说:一九四五年八月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台湾五十年的殖民地位,同时也开启了国民政府治台的历史,两个月之后的十月十七号,国府第七十军总计三千多人,搭乘四十几艘美军舰艇驶进了基隆港。对年轻的台湾青年陈重光来说,这批跨海来台的部队,几乎是他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
陈重光(台籍师范生):很多兵都穿草鞋戴斗笠,他们的东西只用绳子绑一绑,用扁担担着,很多人都背着雨伞,服装也不整齐。不只服装不整齐,整队行动都零零落落。
解说:其实早在七十军抵台之前,国府中央社的记者叶明勳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五号陪同前进指挥所主任葛敬恩,搭乘飞机从重庆飞抵台北,处理接受事宜。而隔着几百里海峡对岸的上海,刚刚随同国民政府回到南京的严家淦,也因为收到了台湾的人事派令,赶紧收拾行李。
严隽泰(严家淦之子):当初是抗战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在重庆,父亲结束之后就奉命先来上海,上海没几天,又奉命到台湾来,所以他应该是跟第一批来台接收的官员一起来的。
解说:十月二十四号,严家淦就陪同了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来到了台湾,参加第二天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历经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国府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台湾。
张永福(台籍师范生):大部分的人是从基隆港从淡水下来,那时他们的感受一下来,所看到的台湾人很多穿日本木屐,街头巷尾抬头一看招牌写着某某食堂不写餐厅,日本招牌满街林立,都是日本的招牌。每个家庭所流露出来的音乐,就是日本歌。
解说:台北的街头四处可见日本殖民的遗风。
张永福:像现在的松山区有一个桦山町,桦山町就是纪念日本第一代总督,桦山总督他的名字。陈仪来之后,台湾的街道的名字,他当然会改。改做中国地方的名字,比如说广州街,中正路,三十五省十二院辖市的名字,差不多都在台湾一直出来。
解说:不过理解的差异依旧存在。
钟逸人(台籍日本兵):那个造册那个清册,他这样翻啊翻,发现了金鎚,说哎啊金子做的鎚子,不得了了,看到金他眼睛就亮了,其他都不看了,都不管了,赶快,你把这个金鎚拿出来给我看看。结果翻出来就是生鏽的铁鎚而已。因为日本人对金属类,不管是铜铁还是锡做的金属物,都叫做kanamono金物。
解说:日本人离开,国府的官员到来,一九四五年的台湾权力和文化正在交替,只是一切都在差异的鸿沟上进行,当时的台湾在不理解的过程中使正等待随之而来的大迁徙。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之后,蒋介石随即派人,当时福建省主席陈仪担任台湾行政长官,当时在大陆有许多的台籍青年响应了返乡的号召,像是年轻的张汉文就立刻恢复了本名,踏上了归乡之路。
张典婉(张汉文之女):我父亲有很长一阵子是在重庆,我的母亲就一个人在娘家居住。在重庆的那段时间,大概因为重庆政府就大后方的政府也工作过一阵子,后来终战以后,他们大概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也在征求,调查哪一些人是适合到台湾来做一些接收工作的公务人员。我的父亲我猜,可能就是蛮自愿的,就去填,他愿意回来,语言也会,当时日据时代的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是它日本国,所以当时他就以这个籍贯上面就写广东,然后改名改姓。
解说:这一类在大陆读书或是有大陆生活经验的人,在当时被称为“半山”。
张永福:去过大陆,光复以后跟陈仪政府回来台湾,这些人不得了,这些人在议会或台湾社会做官或这些人接收日产。
解说:这些“半山”后来成为陈仪拉近国民政府和台湾民众距离的重要媒介。陈仪,浙江绍兴人,是蒋介石的同乡,他和蒋介石一样曾经留学日本,但是台湾民众在结束五十年日本殖民统治之后,所认识的第一个“国府”高官。
叶明勳(国府中央社主任):陈仪在福建当省政府主席的时候,台湾日本人占领台湾四十周年博览会,举办一个博览会,日本的总督请陈仪到台湾来参观,那个时候陈仪就住在现在的台北宾馆,所以对台湾陈仪相当地认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