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让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论持久战》
2008年12月31日 13:30新华网 】 【打印

核心提示:《论持久战》以科学的论证和缜密的分析驳斥了速胜论与亡国论,给中国人民的抗日反侵略斗争指明了方向。

峥嵘岁月——成都建川博物馆非常记忆 《论持久战》

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70周年。70年前的这天,抗战已坚持了十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一部宏文 燃起民族信心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大校告诉记者,他曾通读过中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此文原稿,“从头到尾,没多少修改的痕迹,真是一气呵成!”

文思泉涌,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

今年87岁的老新四军丁柯告诉:“当时对形势我们都忧心忡忡,脑子乱得很。记得当年6月,我在南京路的三友毛巾厂,一个由地下党员组织的读书会上,商务印书馆的职工姜士雄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内容。大家一听,都很激动,最后我们一定会胜利,万恶的日寇一定会被打败,要去解放区,去延安!”

丁柯的战友丁公量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学院,院长就老爱说亡国。“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课都要讲中日力量太悬殊,抗战必败。我听不惯,一堂课50分钟,我俩辩论常常就是20分钟。”

“那年我去了新四军,看到了《论持久战》的原著,书有限,互相传阅。轮到我看时,晚上在油灯下整夜地看,越看心里越有劲。”丁公量说:当时据说国民党那边也都抢着看呢。

原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三连连长贺继光告诉:“当时我那本《论持久战》一看完就被借走,传来传去,回来时都皱巴巴了。吃苦牺牲都不怕,就怕没方向,这一看就明白了。”

下一页:当时“小诸葛”白崇禧一气读完《论持久战》后,深为赞赏

延伸阅读:

不应忘却的历史:聚焦抗日战俘的影像记忆

“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

历史机遇:揭开蒋介石庐山抗战讲话发表真相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