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命海军衙门修筑铁路 长崎事件揭满清政府愚昧蛮横
2008年12月05日 13:17南方网 新浪 】 【打印
相关标签: [李鸿章] [凤凰大视野] [铁路]

收到李鸿章的奏折,清廷认为所言甚有道理,便要他来京,与中枢各位大臣一同商议此事。9月30日,清廷谕令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会同李鸿章妥议海防事宜,醇亲王奕也一并与议。最后由总理衙门复奏,提出设立海部或海防衙门,由特派王大臣综理其事。

考虑到可供海战之船不多,决定暂时先从北洋已有船只精练海军一支,等到以后再考虑其他舰队。10月12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同意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为总理,庆郡王奕劻、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

但谁也没想到,在李鸿章的运作下,海军衙门竟开始修筑铁路。

海军衙门竟开始修筑铁路

原来1880年年底,关于是否能修铁路的大争论以洋务派失败而告终之后,李鸿章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机重提此事,而且,他明白修铁路虽然不可能作为一项“国策”,但有可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作为一项“地方”的“土政策”施行。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1880年,他就悄悄开始试探性地动工修建开平煤矿唐山至胥各庄段的铁路,以便运煤;1881年这条约十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他才正式奏报清廷,并有意将其说成是“马路”。李鸿章真不愧是后来“遇到红灯绕开走”之流的前辈。

李鸿章汲取了在“大争论”中未得到朝中有力支持而失败的教训,所以在修路的同时积极活动,寻求权贵的支持。此时醇亲王奕早已取代恭亲王奕,成为慈禧太后最为倚重的贵戚,所以李鸿章全力做他的工作。

他多次给奕写信,说明兴办铁路的种种好处,奕心有所动,所以李才敢将唐胥路修完。但李一直认为铁路应是举国兴办,所以在给奕的信中说修铁路在中国“阻于浮议”一直未能兴办,明确表示希望由奕直接出面“主持大计”。

中法战争暴露出海军调度很难协调的问题,清廷最终同意成立海军衙门;同时陆军调兵遣将行动迟缓的严重问题也暴露出来,清廷面对这个问题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应修铁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奕、李鸿章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决定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由海军衙门负责修建铁路,也可说是当时的“中国特色”。

1886年,身为海军衙门总理的奕到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具体商议修路办法。奕后来说他对修铁路以前也曾“习闻陈言,尝持偏论”,反对修路,但经中法之战,又“亲历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于是支持修路的态度更加坚决。

但以奕此时的权位之重,却也不敢大张旗鼓地主张修路,所以在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商议时,也不得不想方设法避开强烈的反对意见。他对李鸿章说,如果修铁路,还必须从已修成的胥各庄一路修起,因为修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为了运开平矿的煤,关系不大,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小一些,这样此事才有可能办成。李鸿章也认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铁路基础上逐年修建,相当一段时间内所经之地都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此事更易办成。

据此,李鸿章采取一点点来、稳步前进的策略。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就在这一年以方便运煤为理由,将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约四十公里,唐胥铁路改称唐芦铁路。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二十五万两。就在1886年年底,李鸿章又与奕相商,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

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这条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全长终于达到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可以看到,从1880年修唐胥路到1888年延长到天津,几年间李鸿章一直紧锣密鼓,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硬是一点点修成了铁路。

其间当然也有小小的波折,如唐胥路刚修成时,一位英国工程师用矿上的废旧锅炉改造成一台蒸汽机车拉煤,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曾不得不改用骡子拉运煤车皮,几经周折,方许蒸汽机车运行。唐山至天津的线路修通后,李鸿章视察了这条铁路,亲身体验了铁路的快捷,大为满意地表示:从天津到唐山的铁路一律平稳坚实,所有桥梁和机车都符合要求。除停车检修时间不计外,全程二百六十里,只走一个半时辰,比轮船快多了。这时李鸿章信心大增,想趁热打铁再把铁路从天津延伸到京城附近的通州。

1888年11月,李鸿章又通过奕主管的海军衙门奏请修筑津通路,其理由是津通路将沿海与内陆联结起来,可以“外助海路之需,内备征兵入卫之用”,有利于军事、防务。这一奏请得到朝廷批准,没想到却捅了马蜂窝。顽固派本来可能是对醇亲王有所顾忌,对李鸿章悄悄修路忍之又忍,并未大张旗鼓表示反对,现在他要把铁路修到天子脚下,岂可容忍!反对声于是像炸开锅一样,一时弹章蜂起、纷至沓来,掀起了近代关于铁路的又一次大争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