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巧解天津教案事件 暗中支持郭嵩焘成首位驻外官员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第三集:
内容提示:天津发生教案,曾国藩秉公处理,却得罪国人,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巧妙化解矛盾,但教案却一件接一件。郭嵩焘出使英国令士大夫群情激奋,李鸿章暗中支持,却据绝了郭嵩焘所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 |
李鸿章替曾国藩善后 解围天津教案事件
望海楼教堂
1870年5月23日,天津群众几千人聚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声讨教堂拐婴、害婴的罪行。由于法国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愤怒的群众烧掉了教堂,并杀死丰大业等十六个外国人。事后,法、英、美、俄、意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进行示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清朝官员在如何处理这一事件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醇郡王奕譞为代表,反对抑民奉外,丧权辱国;另一派以大学士、直隶总督曾国藩为代表,一意主张妥协议和。最后,清政府决定从陕西调李鸿章淮军人直备战,同时,派妥协媚外的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曾国藩、丁日昌等人一意主和,不敢谴责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反而认为如果不向外国人交出足够数量的人头,解决不了这次教案引起的危机。因而自7月下旬设局发审,“严立限期,昼夜追求”,“先后两次,共得正法之犯二十人,军徒各犯二十五人”,声称“办理不为不重,不惟足对法国,亦堪遍告友邦。”(《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曾国藩的媚外丑态,引起了朝野的强烈反对。
1870年8月,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善后事宜,采取了内松外紧的做法。他一面在《行抵直境分兵边界折》中劝清政府坚持备战,说:“前曾国藩奏称因无备之故,办理过柔,寸心抱疚。臣奉命带兵赴直,何可仍以无备而往?”“彼既挟兵船而来,似不能禁我之不调兵”(《李文忠公全书。奏稿》),表示了决心,一面把带来的郭松林军放在河北彰德,周盛传军扎在山西平阳以壮胆。
相关新闻
编辑:
李冠楠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