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刘春霖] [中国科举制度] [现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
凤凰大视野《千年独木桥——江南贡院与科举沉浮》系列 第五集:落榜明仕“新学与科举”
在科举制度被废止后的一个世纪,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被中国学术界誉为“为科举平反第一人”,他这样描述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谲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20世纪初虽也作过一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再好也终有腐朽的时候,在蒸汽机船时代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更新部件已来不及,终于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
航行了1300年的科举大船面临沉没的命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无疑是中国巨变中之最大变化,而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莫过于那些通古今之变的人士,并且,他们直接参与了历史的改变和创造。这些人包括:李鸿章、严复、陈独秀、康有为、梁启超……
末代状元刘春霖
1904年,清政府举行甲辰恩科会试,时值大江南北闹旱灾,慈禧太后在一个叫“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了一点朱红,刘春霖名列榜首,大魁天下,那一点朱红的落笔,成为中国科举的绝唱。而1905年,因为停废科举这一事件,成了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数年后,中国人回头去看历史才发现,沉舟侧畔已有千帆驶过。在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正日殝完善,而其成果正是得益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相关资料
千年科举探幽
2005年9月,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话题是关于一个已经废止了一百年的制度,科举制。
9月2日这天,在厦门大学的这间会议室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一百五十多名学者正在对科举制与科举学是非功过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是这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在呼吁重新认识和评价科举制的学者中,他无疑是声音最响亮的一位。
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科举制的误解太深了。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科举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分歧和争议呢?也许答案只有从它本身的历史中去找寻。
编辑:
刘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