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左)与罗振玉(右)
与王国维相约殉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自命忠君不二的罗振玉,接受日本友人邀请,携全家并带着好友王国维一家远赴东瀛避居。他们在京都一住就是八年,两人携手研究甲骨文。后世评价说,王国维能成就一代国学大师,应拜罗振玉不断提携和相助之功。
王国维在日本期间生活清苦,全赖罗振玉资助。罗氏对王氏先是伯乐后成挚友,又结为亲家。但中途因家庭琐事不和,两人一度断绝往来。直到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以身殉清,罗振玉遂代老友向溥仪呈递遗折,令溥仪大为感动。之后罗振玉倾全力整理出版王国维遗著,流传于世。
如今大多数王国维传记、年谱中,都记载着满清皇帝退位后,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曾三次“相约殉清”。
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说罗振玉捏造王国维“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王王国维对罗振玉如此服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在日本的几年留学和研究生活,是靠着跟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在王国维帮助下的成果。罗、王两家后来缔结姻亲,按说王国维的债务可以不提了罢。但是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他付出的本钱,他一定要王国维终生偿还。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罗振玉始终要求王国维,处处听他的吩咐。(《我的前半生》)
王国维去世后,罗振玉反复捏造王国维“三次相约为清朝殉死”的鬼话。满清皇帝逊位于1912年,我们在1927年王国维自沉以前的15年间,在罗振玉、王国维、柯劭忞三人的所有诗文著述里面,在许多亲朋好友的回忆录里面,竟然找不到一星半点关于“三人相约为清朝殉死”的话头。
呈递溥仪的王国维“效忠遗折”是罗假造?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逝世当天,他的姨甥、清华研究院助教赵万里给在天津的罗振玉拍了电报:“师于今晨在颐和园自沉,乞代奏。”罗振玉即于6月4日派其子赴京奔丧,据在清华研究院办公室工作的王国维第三子王贞明,给他的二哥王高明(在上海邮务局任职)的信中透露,罗本拟亲来北京清华园,因家人“恐彼来此有所感或有他变,故不肯放他来京。”
那么罗振玉躲在天津租界干什么呢?有人怀疑他是在伪造王国维临终时“向清皇室溥仪”表“忠心”的遗折!
原来这个所谓“遗折”是罗振玉命其第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刻意伪造的!“遗折用白绵纸墨书,共四扣,每扣长二十二公分,宽九公分……根据王国维以往的奏折和遗折的笔迹相对照,字迹模仿得一样。”他的外孙刘蕙孙(《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孙)回忆说:“1929年我在旅顺,雪堂先生(罗振玉)对我说起他和静安的友谊,最后说:‘他(王国维)最后觉得对我不起,欲以一死报知己。我也觉得那件事不免粗暴,对他不起。但死者不能复生,只好为他弄个谥法。遗折是我替他做的。'”
罗振玉假造并代递“王国维遗折”的目的,当时就引起猜疑。他的嫡孙罗继祖在《跋〈观堂书札〉》中写道:“祖父迫不急待地代递遗折。溥仪说遗折写得很工整,(但是溥仪也看出破绽)不像王国维的手笔,这话倒是说对了。”几年后,他又在回忆录中写道:“祖父一接到王国维投湖消息,又看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的遗嘱。急急忙忙代作了一份‘遗折’呈给溥仪,……代递遗折,尽后死之责,心安理得,所以丝毫没有想到会有人责备他‘欺君'。”真是恬不知耻,“心安理得”地演戏。
溥仪看了这个伪造的“王国维遗折”居然以假当真,装作“大受感动”,遂与陈宝琛等商议,发一上谕:“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深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伒即日前往奠。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清废帝溥仪档》,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皇室溥仪将计就计、将错就错,居然授予王国维一个谥号“忠悫”。这可能是满清小朝廷所授的最后一个谥号罢。罗振玉又在天津日租界设“忠悫公”灵位,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公祭,罗还亲撰《祭王忠悫公文》,发表于《日日新闻》,无耻地赞颂“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祭文中回顾了罗王两人三十年的交往历程(天津贻安堂1927年刻本),为罗振玉大做广告,捞取政治资本。
下一页:一介书生爱上政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