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政治的书生:与王国维相约殉清
2008年05月06日 17:4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溥仪] [凤凰大视野] [罗振玉] [王国维]

伪满臣俘录》 第三集

罗振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寓居天津多年的溥仪正处于跃跃欲试和惴惴不安之中。9月30日下午,溥仪忽然接到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通知,让他马上前往海光寺的日本兵营。溥仪一走进会客室,就看到两个人恭静地站在那里,一个是关东军派来的日本代表,另一个竟是已经离开他三年之久,迁居旅顺的旧臣罗振玉。

溥仪表面上神色平静,内心暗下了北上的决心。见过皇上的罗振玉却一刻不敢耽搁,由于九一八之后时局瞬息万变,他要马上回东北,联络日本方面的熟人,为皇上奔走,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罗振玉,浙江人。清末秀才。曾任逊帝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被溥仪视为最忠心最有才干的近臣之一。也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良师好友,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成为影响中国文物界乃至海外汉学界的一代名家。

溥仪大婚,罗振玉与溥仪初识

罗振玉在晚清任学部参事。官居正五品。按照清朝旧制,一个五品官是不可能享有皇上单独召见资格的。溥仪大婚之时,罗振玉终于有了一次被破格召见的机会。他抓住时机,一番恳切的倾诉令龙颜大悦,溥仪破例准许罗振玉遇事可随时上陈,专折奏事。罗振玉感恩不尽,逢人便夸皇上是圣明天纵,将来一定是中兴之主。

1924年,罗振玉应召入宫,任南书房行走。虽然紫禁城里的小朝廷只为一个逊位的溥仪服务,但罗振玉却乐此不疲。罗振玉到宫里来的时候,五十出头不多,中高个儿,戴一副金丝近视镜(当我面就摘下不戴),下巴上有一绺黄白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条白色的辫子。我在宫里时,他总是袍褂齐全,我出宫后,他总穿一件大襟式马褂,短肥袖口露出一截窄袍袖。一口绍兴官话,说话行路慢条斯理,节奏缓慢。他在清末做到学部参事,是原学部侍郎宝熙的旧部,本来是和我接近不上的,在我婚后,由于升允的推荐,也由于他的考古学的名气,我接受了陈宝琛的建议,留作南书房行走,请他参加了对官中古彝器的鉴定。和他前后不多时间来的当时的名学者,有他的姻亲王国维和以修元史闻名的柯劭囗。陈宝琛认为南书房有了这些人,颇为清室增色。当然,罗振玉在复辟活动方面的名气比他在学术上的名气,更受到我的注意。他在辛亥革命那年东渡,在日本做了十年寓公,考古写书,自名“仇亭老民”。升允和善耆到日本活动,寻求复辟支援时,和他搅在一起,结了缘。后来,升允灰了心,在青岛住了一阵后,跑到天津日本租界里当寓公;善耆定居在旅顺大连,受日本人的豢养。罗振玉比他们都活跃,他一九一九年回国,先住在天津,结交日本人,后来在大连码头开设了一个叫墨缘堂的古玩铺,一边走私贩卖古玩、字画,一边继续和日本人拉拉扯扯,广泛寻求复辟的同情者。

中国创办农报馆的第一人

光绪十三年(1887)起,罗振玉为人童子师,这虽勉以维持生计,却无法清还债务。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来到上海,与蒋伯斧合资创办"农学社",成立农报馆,出版《农学报》,翻译国内外农业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富国就要发展农业,希望这能给当政者切实可行的富国谋略。此外,他也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这对中国展开农学研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除了农业后,罗振玉还潜心于教育。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与朋友办东文学社,以后又多次应聘到湖北、广东、江苏等地办学,并且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界专门刊物─《教育世界》。东文学社最初目的是培养日语翻译人材,当时沈肱、樊少泉及王国维都是该校的学生,他们曾因月考不及格而面临除名的危险,罗振玉因了解他们一贯学习努力而允许他们留下来,对王国维而言,进入东文学社成了他走上学者道路的契机。宣统元年(1909),罗振玉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即奉命赴日本考察,考察归国后,立即建新校,设试验场,造就了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

由于兴办新学,罗振玉声名鹊起。张之洞于是委派罗振玉两次到日本考察教育,希望他多结交日本的社会精英,为大清朝改革教育摸索出一条新路。

下一页:与王国维相约殉清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