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看一战:中国的好机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场远隔万里的战争本来与中国毫无瓜葛,但,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却看准时机,突然袭击了德国在远东的军港--山东胶州湾,并对德宣战。
日本的意图非常明显:利用德国无暇东顾的机会,攫取其在中国山东的利益。
梁启超当时便看到了日本的野心,他认为:越是弱国,越需要外交。德国在战争中已见颓势,如果中国也能参战,日后便可以战胜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废除不平等条约、改正关税。于是,他说服了犹豫不决的段祺瑞,力主参战。
专家:以梁启超他跟这个英美的接触,他觉得英美肯定会赢,于是必须地极早地站在这个胜利者一边,说不好听的,你可以分赃,你可以分东西,帮大边吧。当时看来也是正常,也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但是宝押晚了,如果更早一点,早半年会好得多。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政府实权却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乃一介武夫,他虽没念过什么书,却有留学德国的经历,后来,他统掌北洋所有的军事学校,在北洋内,他的人脉最广,又手握重兵,有"北洋之虎"之称。
梁启超万没想到,参战问题很快就成了政治角力的筹码,总理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本来矛盾重重,在参战问题上,黎元洪不让步,段祺瑞便煽动各省督军团进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无奈之中搬来张勋的辫子军"调停",没想到,辫子军一到北京,即施行兵变,让死去了六年的大清国又复活了。
梁看康:大言不惭的书生
1917年7月1日下午六点,黎元洪仍然没有签字,这时,整个北京只有他的总统府还挂着代表民国的五色旗。
当晚,黎元洪连发三道电令,一、要求各地立即讨伐国贼;二、恢复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三、宣布身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做完这些布置,黎元洪逃入日本公使馆避难。
次日,躲在天津租界内的段祺瑞接到了黎元洪的电报。他仍然恼怒黎元洪在参战问题上与他不和,竟然无动于衷。幸好这时,心急如焚的梁启超匆匆找到了他。
解说:1917年7月2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讨伐逆贼,并自任总司令,梁启超担任了讨逆军参赞,段祺瑞握着梁启超的手说:"任公上任,军威大振。"7月4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电文出自梁启超之手。
"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张勋怀抱野心,假调停时局为名,阻兵京国。。。。。以今日民智日开,民权日昌之世,而欲以一姓威严,驯伏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
专家: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确实是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那么梁启超其实也是,他三十年四十年间,就是说每个十年的那个时代的问题意识,他都注意到,抓住了,而且他能写文章呼应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国上层的这种震动是非常惊人的。
解说:梁启超替段祺瑞写完通电后仍不过瘾,又用自己的名义发表通电:"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他说的武夫指的是张勋,"大言不惭的书生"是指他的老师康有为。
康看梁:专食父母的枭獍
康梁师徒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日行渐远,在信中,梁启超曾对康有为说:和您议论时事,总是出现矛盾,很难领会您的意思,最后只能在表面上答应,回到家后,头痛目眩。"师平昔事无大小,举措乖方之处,不一而足,弟子亦不能心悦诚服。"梁启超积极维护共和体制,康有为仍感念当年光绪的知遇之恩,对清廷忠心耿耿,师徒间矛盾越来越大。
梁启超在通电写好之后,曾有人担心会破坏师生友谊,梁启超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共为国家罪人也。"
专家:后来第二次复辟,就是张勋复辟的时候,和康有为掰了,也掰了。宁肯我背叛师门,我也要反。这就是他,梁启超是变中有不变,不变就是这种观念、这个价值。
解说:复辟几日以来,紫禁城深宫之内的皇亲国戚们没有丝毫的喜悦,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此一闹,民国政府每年四百万元的优待费不仅难保,恐怕紫禁城里也住不下了,世太保、清太妃等人也均在内宫里放声大哭。
7月12日,复辟丑剧终于落幕,辫子军不堪一击,被段祺瑞收拾得干干净净,张勋、康有为也逃入荷兰使馆避难。
康有为将一股邪火发泄在梁启超身上,咒骂他为"梁贼启超",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
梁启超不惜背着背叛师门的骂名又一次再造共和,1918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也正式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行列,但中国真的能通过参战转弱为强吗?
主持人:史料说,张勋为人很忠义,也很讲义气,他发迹后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民国初年,张勋仍然感念清廷过去对他的厚待,感恩图报,让清廷复辟,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如果在三国时代,他可能是另一个关云长,可到了共和时代,他只能算愚忠者。晚年的张勋说自己"但求作太平之民,永拜共和之赐。"也表明了对共和的敬意。
张勋享年七十,他死后,不管朋友、敌人,都有大量挽联送之,也是对他人格的肯定。孙中山先生也送去挽词,他也尊重张勋这样的"真复辟者"。
编辑: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