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袁讨袁:梁启超如何抉择?
2008年04月22日 18:4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袁世凯递“橄榄枝”,梁应邀回国

主持人:武昌起义引发了骨牌效应,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各方在谈好了条件后,宣布辛亥革命成功了:满清皇室得到了一笔优厚的抚恤金,仍然能享受故宫的房产;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他带了很多人去给朱元璋扫墓;袁世凯得到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他被看成是收拾残局的唯一人选。

解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了,象征着皇权的天安门上第一次挂起了庆祝条幅,人们剪去了辫子,每张脸都焕发着朝气。

专家:他当时在日本犹豫了很长时间,就是他是不是需要回来。因为他袁世凯跟他有过过节的,然后革命派这边又是跟他多年论战,他回来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犹豫了很久。

解说:仍然滞留在日本的梁启超从来没有反对过共和,他反对的,是为了实现共和而采取暴力的手段。如果今天,共和是多数国民的选择,梁启超便选择接受,不仅是接受,而且要为之继续奋斗。他写下《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提出中国应该有两大政党,一急一缓,逐步建立政党政治。

专家: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应该是中国人永远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当然条件不成熟,这是真的。就像一个不足月的孩子生下来,可是怎么办。他七个月就生下来了,身体很瘦弱,不强壮。这时候他需要特别呵护,可是有些人就想扼杀他,干脆掐死他算了。因为这个制度带来的是一种混乱,它马上否定这个制度,马上要退回去。梁启超在这一方面应该说相当不容易。

解说:中国历史的规律告诉梁启超,每次改朝换代必然带来多年大乱;如今强邻环绕,如果中国发生大乱,就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在他看来,袁世凯无疑是使国家导向安定的唯一人选。

袁世凯虽然出身旧官僚,对宪政一无所知,但他经历过清末中国积贫的历史,了解几十年来中国学习西方的艰辛,他没有知识,却仰慕有知识的人,也希望尝试新的制度,富强国家。袁世凯向身在日本的梁启超送出了橄榄枝。他写信给梁,夸他"抱爱国之伟想,具觉世之苦心",希望他回国"同扶宗邦"。

梁启超给袁回信说:"兵事你负责,言论我负责。项城若能与我推心握手,天下事大有可为。"

专家:这些中国,原来是士大夫,原来士大夫他都有一种就是明君心理。这是没有办法的,就是说即使是搞了民主政治,这东西还会出来。你包括杨度都是这德行,他们都是他们实际上,都是有一肚子的西方政治。包括不管是君主立宪也好,还是这个就是美国民主也好,都是西方的蓝图。但是它背后,蓝图背后都有一个明君、贤人、能人,都有这个东西。他们当时就是把袁世凯当成这么一个明君贤人,从这个阶级的观点来分析的话,那么这就是士绅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他们需要需要一个强人,需要迅速地稳定秩序。就是他的理想是要通过这个强人,通过这个明君来实现的,这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两个,不是一回事,两个事是有矛盾的,他们那就是就是在一块。

解说:1912年11月,梁启超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自日本返国。当他在天津港登岸时,看到了空前热情的人群。政府大员、自发前来的民众挤满码头,大家争相目睹这位维新斗士、思想启蒙者的真容。

1912年10月8日 梁启超结束流亡生涯
超群(专家):就是革命后的民众和精英,都会给自己的一种革命情怀寻找一些寄托,而我觉得梁启超他其实恰恰在这种在这种情感认知上,身份感上,文化认同感上,属于大家寄托的对象。

袁"不得不"做皇帝,梁"不得不"再做选择

解说:这是坐落于新华通讯社院内有一个朴素礼堂,民国初年的国会议事堂。它见证了中国代议制政治的短暂历史。

梁启超向来以"稳健派"自居,凡事主张从"和平改革入手",国民党在他眼里乃是"暴烈派"。民国初年,他组成了进步党与国民党模仿美国的两党制,在国会中抗衡。

民国元年的国会选举是普选,由于多数民众不知道选举是怎么回事,所以基本是由别人包办投票,各地精英按他们的意愿选出了心目中的议员。这时的袁世凯非常尊重宪政,他甚至没有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帮梁启超的政党一把,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取得了国会的多数席位。

这时,占据地方的部分革命派人士迅速堕落为新权贵,各地行政混乱,土匪、帮会横行,中央政府统一不了财政。国民党占据着国会,袁世凯发现处处是坎,冲突不断,两方剑拔弩张。梁启超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他在1913年3月1日给女儿信中说:"日来以入党之故,政界风潮渐作,吾生平不知用权谋,今卷入此旋涡中,将来成败未可知,唯见一步做一步耳。"

专家:用一种方式能不能做到,比如说,不同意见能不能不是异己之争。能不能找到一个妥协,会不会妥协。这东西可能都是需要西方经过千百年,比如像美国它是地方自治,地方那种选举,地方这个议会,运用很多年以后,它才上来,上来以后它就习惯就好了。反正我们都是要不同意见,不同意见都是要吵,吵到最后就要妥协的。不可能说我就非要我胜,你不胜你死我活。他们都会这个,你练,练熟了。但中国人什么时候练过这事,中国啥时候开过会,议会怎么回事,什么叫三独。不明白就是乱来嘛,实际上当时中国已经被砸烂了,他没有想到去怎么重新凝聚大家的共识。是吧,不去凝聚共识,反而忙于或者说是去跟袁世凯,搞这种权宜之计,去搞上层建筑,这是要用孙中山的话来讲,就是在沙滩上建塔了,所以这个塔,这个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虽然看起来很好看,但是马上就完蛋了。

解说:袁世凯最初支持搞两党制不可谓不真心,但当他发现代价太大、什么都做不成时,便迅速抛开理想,拿出他驾轻就熟的本领:玩弄权术、军人干政。他赶走国民党,将自己选为终身大总统,解散了议会。

梁启超眼看着自己所珍视的宪政被破坏殆尽,他又一次面临着抉择。

下一页:袁软硬兼施,梁反袁之志不变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敏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