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联孙中山遭康有为阻止
主持人:孙中山同康梁一样,也出生于盛产变革家的广东。他比梁启超大7岁,在中国近代革命家中,孙中山有几最:他出国最早,13岁即随兄长去了檀香山。他接受西方教育最彻底,孙中山一直在西式学校学习,受的都是科学的教育。他学历最高,是医学博士。梁启超很早就知道孙中山,1895年3月,他在写给汪康年的信中说:"孙某中山,哥老会人,度略通西学,愤妒时变之流。"他在答复章太炎的询问时说:"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流也","此人蓄志倾覆满洲政府"。
解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亡命日本,开始与孙中山有了直接交往。革命派元老冯自由曾有这样的回忆:"已亥夏秋间,梁启超因与中山往还日密,渐赞成革命。。。。。"梁启超一度赞成革命,还写信给老师康有为,说"国事败坏至此"除了共和政体,都救不了国。
康有为得信后勃然大怒,骂孙中山"结识无赖"、"叛逆"。
梁启超反驳道,孙中山与光绪帝没有恩义,按照各国文明公理,驱逐满人不是"叛逆"。皇上如果真能得到民众的爱戴,将来革命成功,大家可以选他当总统,至于老师您呢,可以"息影林泉"养老去了。
当时孙中山的共和主张于一般国人来说,颇感陌生,很少人响应,而康梁却人气很高,康有为又以帝师自居,所以断无和孙中山合作的道理。梁启超不像康有为那样有成见,他热情直接、从善如流,相信真理,愿意接受新事物。
但后来的美国之行,改变了他对革命的看法。
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半月刊)在日本横滨正式出版发行
历史证明了梁启超的论断
1903年,4月16日,梁启超为考察宪政到达美国,梁启超参观了当地的唐人街。他听说这里帮派林立,纷争不断;有时为了选举商会头目,华侨间竟互相残杀;在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共和制国度里,华侨尚且如此,他认识到,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民众之低素,搞起革命来,一定是多年大乱,而收拾动乱的人,一定是有极大的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社会险象层见叠出,民无宁岁,终不得不举其政治上之自由,更委诸一人之手,到底还是专制。"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历史后来的轨迹印证了梁启超的话。
梁启超给革命开出的公式是:革命、动乱、专制。
他给立宪开出的公式是: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
1905年日俄战争后,立宪已成中国的大势所趋。革命派终于忍无可忍,这一年的年底
革命派在东京创办了《民报》,《民报》第三期即对梁启超下了战书,立宪派、革命派开始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大论战。
专家:孙中山确实他是还是想走捷径的,他虽然想发动国民革命,但是实际上他用了一个
非常非常巧妙的口号,把这个革命的那种矛头转移到那个满清贵族那儿,所谓"驱除鞑虏"这样他要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孙中山他们可能认为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要要走一次那种暴力的革命。
论战:分歧只是一场假象?
解说:革命派说:要自由,就得流血牺牲。
梁启超说,暴力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得专制"。
革命派说:日本、英国搞君主立宪,也要流血。
梁启超说:法国大搞革命,动乱80年,血流成河,其他欧洲15国,君主立宪,都和平完成转型。共和当然最好,但鉴于中国现实,只能从立宪做起。
革命派说,既然立宪是过渡,共和是最终目标,为什么把时间耽误在过渡上?
梁启超说:因为渐进改革损失小。
革命、立宪两派你来我往,革命派的《民报》一侧是章炳麟、陈天华、胡汉民、汪兆铭等人轮番上阵,而立宪派的《新民丛报》一侧,则是梁启超一人。
张鸣(专家):梁启超逃到日本,日本之后,这个是中国思想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个人权力的职能性开始产生。我孝敬我的父母,然后我就要忠君,然后皇帝就是要作为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这个观念发生实际上是发生了动摇。怎么讲呢,我觉得他们确实算是革命阵营的左右翼的一种争论。这种争论,它的差别无论是被当时的革命派,还是被今天的我们都夸大了,其实他们的那个差别并不是很大。
解说:在与革命派论战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这个词: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民族国家,梁启超通过和革命派的论战无形中启发了民智。
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日后这样评价:"表面上两报唱对台戏,实际上相反相成,唤醒了整个中华民族。"
毛泽东日后曾对斯诺说,"五四"之前,影响他最大是梁启超、康有为,这时,他把梁放在了康的前面。
确实,通过和革命派的论战,梁启超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国言论界骄子的地位,他替代康有为成为了立宪派新的精神领袖。
余世存(专家):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康党,所有的康党都是受了梁启超的影响。包括陈独秀,他也是我的先生,他也是康党,然后才是革命党,然后才成立共产党,就这么一个过程。
下一页:“政治”一词是日文汉读法?
编辑: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