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梁启超》第二集
师徒异地相见 夫妇两地分离
主持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不久,老师康有为也从香港辗转来到日,师徒相见,犹如重生,热泪盈眶。
康有为告诉梁启超,事变后,他在广东新会的老家已被查抄,幸好父亲和妻子携家人逃到了澳门。梁启超赶紧给妻子写信,并将近照附在信中,此时的梁启超已剪去长辫,身着洋服;在照片后面,他写到"衣冠虽异,肝胆不移。见照如见人。"
日本的流亡生活并不平静,不久他和同样流亡在这里的孙中山革命派起了纷争。纷争的原因是:中国应该走哪条路?
"日俄战争"启发"中国出路"
解说: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了停靠在中国旅顺港的沙俄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了。这段来自日本的珍贵影像是当时记录下来的,拍摄者是一位在日军中的英国摄影师。
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密切注视着战况;这一年他三十二岁,已到过了而立之年。
故国不堪回首,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远东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这让梁启超感到耻辱和愤怒,但另一方面,也让他看出了别的一层意思来。
专家:顽固派都认为俄国肯定赢,肯定赢。这个凡是维新派,凡是立宪派,都说日本人赢。
解说: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实行着君主立宪制,政府和民众在法律之下结成了一个整体,而俄国仍然是一个中世纪的专制国家,一切政令皆出自沙皇一人之口,政府、民众各行其是。
日俄宣战的第三天,上海的《中外日报》便说,过去黄种人不如白种人的言论已深入人心,日本如果获得胜利,那么将提供新的公例,即"国家强弱不由种而由制决定"。
1905年5月,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立宪战胜了专制。
梁启超看着街头那些狂欢的日本人,心头酸酸的。
专家:他认为中国日本是一样的,日本能变好我们也能变好。对不对,这次你看。日本人把俄国人都打败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行,立宪吧,所以立宪的呼声就是因为这个事。
发生在百年前的"恐怖活动"
解说:在北京,慈禧的面前摆着两份奏折,一份是说,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内部大乱,民众纷纷要求立宪;另一份是说,在日本东京,孙中山已将多个乱党会社合并成立了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所谓"驱除鞑虏"就是推翻满人的统治。
慈禧问张之洞,如何平息革命,张之洞回答:只需立宪,革命自然平息。
慈禧又问,那如何才能立宪?
张之洞想起了梁启超曾于《清议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名为"立宪法议"的文章称,日本之所以能够行宪,是因为先行派遣了五个大臣出洋考察,并准备了十年才完成的。
慈禧听后,微微点头:革命和立宪,大清国决定两害取其轻者。
解说:1905年9月24日,北京前门火车站,冠盖如云、欢声如潮,人们在为即将赴西方各国考察宪政的五位大臣送行,五人在站台上祭拜着祖先;《东方杂志》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倡百和,异口同声。"
五大臣随后向众人辞行,挥手登车。此时,一个化装成仆人的革命党志士也尾随登上了火车,他名叫吴樾,怀揣着自制炸弹。
中午十二时,火车鸣响汽笛,中国迈动了开走向宪政的脚步。
但,仅仅两个小时后,一切都停止了。
当火车接近天津站时,吴樾的自制炸弹因为车厢的剧烈抖动提前爆炸!
五大臣中有三人被炸伤,其中绍英伤势较重,载泽、徐世昌略受轻伤。革命党人吴樾当场身亡。
事发后,国内报刊舆论纷纷谴责这恐怖活动,认为五大臣出洋考察关系到中国前途,凡稍具爱国心者都应该支持。各地也纷纷发来慰问电,希望政府不畏艰难,奋勇前行。
专家:这个逻辑是这样的,你只要立宪了。我革命就没有没有市场,但你忘了你革命是为了什么。中国变好了,你干吗干吗还要革命,你不能为革命而革命。
解说:身在日本的梁启超得知五大臣被炸,痛心疾首,他写文章抨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
"中国民智未开,鼓动民气,进行革命,其结果只能引起'暴民骚动','杀人盈野'"。
革命派反唇相讥,他们嘲笑梁和反动朝廷暗中调情。他们仍坚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梁启超与孙中山,一个主张立宪一个主张共和,一个主张改良一个主张革命。那么两人的分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分歧又怎样决定了历史呢?
下一页:欲联孙中山遭康有为阻止
编辑:
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