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会外的活动
1918年12月29日,梁启超乘日本"横滨丸"离开上海,随行有军事家蒋方震、政治学家张君劢、科学家丁文江等七人。次年2月18日抵巴黎。
梁启超初到巴黎,日本人即扬言于报纸,说山东事已完全由中日两国政府接洽谈妥。梁启超则郑重声明,绝无此事。梁启超讲到要求归还山东问题时说:"若有别一国要求承袭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的遗产,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媒,这个便是和平公敌"。
为了说明中国对巴黎和会的要求及态度,梁启超又急撰《世界和平与中国》翻译成英、法文字广为散发,又发表《国际同盟与中国》,这两篇文章讲到中国被侵略瓜分的严重性,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宗旨及今后对国际事务的态度。梁启超首先讲到欧战结局的教训:"其一,凡国家以强力或诈术攫取不正当之权利者,其权利决不能永保。"其二,"凡一民族置于不自然状态之下,被外力遏其自由发展者,终究必惹起反动、为大战乱之源。"第二,"断言中国问题为今后世界第一重要问题",中国被压迫之国际关系必须改变。"无论压迫程度酷烈至于何等,终不能致其国家于灭亡,致其民族于分裂"。若不解除压迫束缚,中国人民必将"卧薪尝胆","自立于世界"。第三,提出解除压迫中国之方案:废除势力范围;实行门户开放,希望各国资本自由来投;撤废租借地及逐步撤销领事裁判权;废除协定关税,要求退还庚子赔偿以充实教育经费。
为了求得上述问题之解决,梁启超在巴黎还会见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及英法等国政府代表、党派领袖、社会名流,争取国际支持力量。
巴黎和会开幕后,中日代表在10人会上即围绕德人在山东权益归属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日本代表牧野提出日本应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中国代表顾维钧严辞驳斥说:"后来中国对德宣战,中德条约宣告废止,情况已有变更,日本根据中德条约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当然不能认为有效。青岛、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附财产,都应归还中国"。
4月中旬,中国代表又在和会上提出废止在华特权的说帖,包括外国放弃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和租借地、修正关税协定等。
此后,中日代表进行了激烈争论,日方代表之态度极为蛮横,他们强调"中日两国已有交换胶州之约,关于铁路,亦有成约",应该由日本继承。中国代表则反驳说,中日间密约,中国系被迫而定,而且是一种临时办法,应由和会作最后之审查解决。
会后,日本政府对北京政府施压力,2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发表声明说,"中日两国正谋亲善之实现,更不应有何误解,盼望我两国代表在巴黎会议场中,勿再生何等之误会"。
日本政府的强横及中国政府的软弱妥协,使全国舆论十分愤激。
梁启超得知1918年9月的中日密约及此刻北京政府的软弱态度后,非常气愤,于3月中旬致电北京国民外交协会汪大燮、林长民并转呈大总统,报告和会上关于青岛问题的消息并建议政府采取强硬态度,电文说:"交还青岛,中日对德同此要求,而孰为主体,实为日下竞争之点。查日本占据胶济铁路,数年以来,中国纯取抗议方针,以不承认日本继承德国权利为限。本去年9月间,德年垂败,政府究何用意,乃于此时对日换文订约以自缚,此种密约,有背威尔逊十四条宗旨,可望取消,尚乞政府勿再授人口实,不然千载一时良机,不啻为一二订约之人所败坏,实堪惋惜"。
4月8日,由于山东问题形势不利,国内国民外交协会张謇、熊希龄、范源濂、林长民、王宠惠、庄温宽致《梁任公先生电》,并附请愿书,请梁启超为该会代表,"鼎力主持"向巴黎和会请愿,要求交还青岛等七条,"俾达目的"。
此后,中国代表在会下进行了若干活动,都无效果。英、法、意、俄在1917年2-3月间曾对日本达成秘密谅解,四国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既得权益,在和会中不反对日本对山东权益的要求。4月16-17日,美国曾在"五人会议"提出德国在中国的各项权益暂交五国共管,又遭日本拒绝。日本不仅采取纵横捭阖的手段,而且蛮不讲理,扬言如不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拒绝在和会上签字。自此,威尔逊也准备对日本让步,和会已注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权益不保。山东为京津咽喉,山东不保,北京亦不可保,形势十分危岌。
血泪疾书拒签字梁启超探悉和会恶耗后,深感青岛山东问题的紧迫,必须及时通报北京,力图挽救。4月24日,梁启超急电北京汪大燮、林长民两总长转外交协会,"对德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林长民得知上述电文后,按照梁启超的要求,立即通过外交协会电达巴黎中国全权代表决不签字,并呈总统徐世昌同意。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