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寒暑的锤炼,锻造出永恒的经典;精英群集的演绎,塑造出闪光的形象。三十年的岁月更迭,未曾磨灭的心灵记忆,《沙家浜》由一首歌催生的一台戏。样板戏,带您回味那段峥嵘的往昔。
周瑛琦:欢迎收看《国家大剧院·零距离》,我是周瑛琦。看到我背后一片红呢,就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们一连三集的红色经典系列,我们看到在2009年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系列的样板戏。
解说:这次由北京京剧院复排的样板戏中,包括了大家记忆最深、影响最广的《沙家浜》、《杜鹃山》、《红灯记》三部大戏。这次复排也力求与原排的版本追求一致,因此从服装到枪械再到布景,大部分都是当初遗留下来的。
周瑛琦: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对的,没错,当时是铺天盖地,就是八个作品在电视上、舞台上、以及收音机、大屏幕上面不断不断地播出。那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听说当时是1967年5月31号《人民日报》的一篇后来称为“神论”,标题呢就是《文艺革命的样板》,那里面呢就谈到了这八个作品。我们今天也从第一个开始看起,那就是《沙家浜》。
解说: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这首由鉴青作词,黄苇谱曲,并经过彭真修改的,赞美三十六个伤病员在人民支持下英勇抗敌的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创作于1943年。
歌中讲述的是1939年,叶飞率领的以新四军第六团为主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的三十六名伤病员,在地方党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苦,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1959年上海沪剧团将三十六名伤病员的故事搬上舞台,并定名为《芦荡火种》。这出戏一经公演便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3年初冬,正醉心于京剧革命的江青观看了这出戏后十分欣赏,便推荐给了北京京剧团,令其改编成京剧,并将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赵燕侠叫进了中南海。
赵燕侠(《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江青头一句话就说呢,她说我呀想排这个现代戏,她说我呢给你找剧本,找的什么呢,找的这个上海沪剧的这个《芦荡火种》,她说那里头有个阿庆嫂,开茶馆的,是地下党员,你演着合适。
解说:北京京剧团在接到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后,迅速成立了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四人牵头组成创作小组,将其改编成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演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周和桐饰胡传奎,刁德一由一位丑角演员扮演。
赵燕侠:当然也有些困难了,不仅是我,很多演员都是有困难的。
解说:不久之后,《芦荡火种》在工人俱乐部首次彩排。彭真、江青亲临现场观看。然而由于阵容不强,马连良、裘盛荣、谭元寿等人在长春拍电影,而未曾参与其中。因此这次彩排的效果并不理想。
赵燕侠:江青也很失望,我们大家也很失望,因为我们都是成熟的演员,一看自己、一看这戏也是不行,是不太好。
解说:首次彩排的失败令江青十分生气,甚至在上台接见演员时,也绷着脸一言不发,并在之后撒手不管,去南方疗养了。而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则亲自抓起了排练工作。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特地将他们安排到颐和园中,因为这里拥有与阳澄湖同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为了更好的揣摩好角色,北京市有关部门还安排剧团到部队下连当兵,体验生活。
杨少春(《沙家浜》武打设计):高碑店那边,也不知道叫多少军,三十八军也不是什么军,我们到一个师部去体验生活,当列兵,穿上军装,夜行军,什么这个打背包,跟战士同吃同劳动,学拼刺,这样你武打上,你就有生活根据了。
解说:有了实地的生活体验,剧组成员的创作不再是闭门造车。为了更好的移植这出沪剧,北京市委又将上海沪剧团请到北京,与北京京剧院共同交流探讨。
杨少春:人家给我们讲人家这个,人家江苏人有生活。我们写这本子从这当时上海的、这南方的这些地头蛇是怎么回事,这样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解说:经过剧团上下一番潜心加工和刻苦砥炼,《芦荡火种》很快便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京剧舞台,在1964年全国的现代戏汇演中大获成功。7月23日晚,毛主席在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
周瑛琦:看完之后他是基本上比较肯定的,但是同时他也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其中一个就包括《芦荡火种》的名字。他说芦荡,遍地都是水,你说革命的火种怎么能够燎原呢?何况那个时候的形势应该是烈火了。因此江青就问,主席你能提一个建议吗,你给我们改个名吧。因此毛主席就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那就《沙家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