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人生“传奇”:清弦如歌
2008年12月22日 13:0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吕思清留美的艰辛与冷暖

周瑛琦:吕思清永远会记得17岁那年他到了意大利,拿下了国际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冠军。在这个之前,那个位子是空缺了12年。但是他到了之后,意大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把这个国际大赛的冠军、第一名,交给一位中国人,让很多人都目瞪口呆。但是去之前其实他的老师王振山先生,就给他制订了这样的一种战略、这样的一种布局,让他是一环扣一环的,走到这个冠军的位子,到最后就变成一种必然。

17岁为国争光,12年空缺的这个帕格尼尼这个小提琴大赛奖,去之前你知道已经空缺了12年吗?

吕思清:我们研究过,王老师不知道从哪找了一本书,就是历届什么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者,就对啊对啊,对来对去就对这一年帕格尼尼比赛谁得奖了,这一年蒂博那个比赛,就看看这两个比赛到底是怎么回事,水平相差多少。然后就发现很多就在那几年,在帕格尼尼得奖的也在蒂博得过奖,在蒂博得过奖的也在帕格尼尼得奖,但是帕格尼尼那个比赛就空缺得比较多。我去参加是第34届,那前33届里面就有12届是空缺的,然后甚至有一届连第二名都没有。当时后来又看了看曲目,后来王老师觉得,在我当时的那个状况下,技术、音乐、各方面的状况下,可能参加帕格尼尼比较好,所以当时就报名参加帕格尼尼了。

解说:王振山老师在吕思清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央音乐学院就是跟随王老师学习小提琴。而这次参见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王老师也给吕思清制定了严格的战术,甚至刚到意大利,便逼着吕思清练琴。

吕思清:到了那儿了吧,我们找到酒店以后都很累很累了,十点多了可能都,然后很残酷的跟我说把琴拿出来,练琴两个多少小时,因为他说你坐了飞机二十多个小时了,僵硬了,手已经僵硬了吧。你现在再睡觉,早晨起来等于你两天没练琴,那两天没练琴,这马上大赛在即,根本不行的,所以一定要练。我说我困死了,他说困死了也不行,就你闭着眼睛在这个睡梦当中也得练。练了两小时,后来发现还是很有用的。我发现那一次王老师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就像我们足球队教练的角度来说,他的这个整个战术安排是非常成功的。

解说:1987年10月4日,吕思清站上了热那亚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舞台。赛前,吕思清给自己定的最高目标就是进入决赛。因此站在舞台上的他心态平和,并没感到大赛的紧张。但演奏中他的某个双音把握不准,滑了一下,这个小小的瑕疵差点毁了他的信心。

吕思清:就是第二轮的时候吧,演奏都非常出色,只有一首曲子、帕格尼尼的一个随想曲,中间有一段双音。其实也是我平时演奏的时候,也是不是算最牢靠的那一段,有那么几个音不是那么太准,所以当时觉得特别懊恼吧,有点灰心。当时就可能把这个东西给放大了,因为当时这个是个压力很大,就觉得可能进不了第三轮了。其实肯定是没事的,但是自己这么想,然后王老师挺好玩儿,本来我们应该拉完就回酒店嘛,他把我就弄到那个音乐厅的前面去,然后就说休息休息,太累了。然后咱们聊会儿天休息。然后过了那么二十多分钟、半个多小时,最后那个选手就拉完了,拉完以后观众就出来了,观众出来以后就看见我了,哎呀,马上很多观众就走过来,就来跟我打招呼,然后就来跟我祝贺,说你拉得太好了,我们特别喜欢。然后一堆祝贺的人、祝贺的话,马上我心情大好。

解说:观众的赞扬让吕思清的沮丧心情烟消云散,他重新找回了昂扬的斗志与丰足的自信心。接下来的比赛,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周瑛琦:吕思清17岁的时候终于得到老师一句话,哎呀,看来你还是大器晚成。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原来他八岁进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大家就对他的期待非常多,但是其实他在17岁那一年夺得了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冠军的时候呢,那个年龄还是算挺轻的。但是在那一次之后呢,大家对他真的是感觉到他受到国际上的肯定,他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向前冲。

吕思清:帕格尼尼回来当然非常轰动,学校里专门给我贴了两个窗户的光荣榜,什么照片什么的。但是最逗的其实不是这个、不是大家对我的这种赞扬,最逗的是我有一天在学校里走路,碰到一个老师,那老师跟我祝贺半天,然后最后说,哎呀太不容易了啊,你这个得第一名太好了,你真是大器晚成啊。我当时突然一愣,我心想我17岁,已经是几乎是这个帕格尼尼国际比赛最年轻的这个得奖者,还是大器晚成?后来我突然醒悟了,原来我从8岁开始大家都在关注我,都想我应该很早就取得成就,所以觉得17岁还是大器晚成,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

周瑛琦:1989年吕思清决定去美国深造,那个时候去美国是很流行的,大家是充满了憧憬,想去那儿找一片乐土。但是当吕思清去了之后他发现,揭开美利坚神秘的面纱看到的并不是梦幻的少女,而是经济社会的冷酷现实。

吕思清:挺丑的,但是我觉得并不是说丑,是残酷。是很漂亮,但是很残酷,就好像是一个很高傲的公主、或者是冰山公主,就说你要用你的魅力、用你的实力去打动他才可以,你要有东西。

解说:进入人生地不熟的美国,他首先要适应的是从名人到普通人的落差。同时文化观念、社会体制的差异,也让这个19岁的小伙子无所适从。好在父亲从小锻炼了他直面困难的坚毅性格,因此在逆境中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吕思清:但是我觉得吧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就是你看像很多去这个美国的学音乐的,很多后来都改行了,对吧,因为就是受不了这种现实的这种压力、这种金钱的这种压力。因为你要生活、你要租房子、你要吃,各种东西,所以他们会去寻找更好的、能够挣钱养活自己的方式。

我虽然在美国去了以后,我是Nobody,谁都不知道我,真是从天上掉下来就变成零了,但是毕竟我欧洲还有一些关系,然后还有一些欧洲的音乐会。美国,因为虽然没有名气,但是水平还是在,所以也比较快的、别人也知道,也会有一点点那种小的音乐会,虽然挣钱不多,但是也有一些。所以我一直在前几年一直维持着一种刚刚好能够维持我生活的这么一个状况。

解说:就是这样一个刚刚好的生活状态,让吕思清能够专心致力于小提琴的技巧学习,不至于为了生活所迫而心有旁骛。1990年,吕思清离开曼哈顿音乐学院,进入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从此,渐渐慢慢迈入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的大门。

从茱莉亚毕业以后1997年,开始真正意义上踏上职业演奏家,我们叫职业演奏家的生涯以后,慢慢到2000年、2001年,慢慢才找到一种很好的一种感觉。我觉得其实,就有的时候就是你去感受一些,就说你的一些低谷,人生的低谷、事业的低谷,或者是你从你的这些经历上总结出很多经验,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啊,最重要的不是说碰到困难,碰到困难没事,人人都要碰到困难,人生你可能要碰到很多困难,最重要是说你碰到困难怎么办。有人就退缩了,有人比如碰到困难就摔了一跤就爬不起来了,但是能成功的人是一定是不但爬起来、不但克服这些困难,而且可以走得更好、可以做得更好的人。

周瑛琦:大作曲家姆索斯基曾经说过古典乐就像模仿人生,好像一种我们似乎听懂又听不懂的语言在跟你说话。所以说到这儿呢,吕思清的音乐我们在这边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妙只有您自己去意会。说到这儿呢,1959年《梁祝》这首曲子诞生了,到了明年刚好五十周年,在这个时候呢,那当时的两位作曲家可能没有想到,把它演奏得最美伦美奂的吕思清,到了2009年也成为了我们中国最骄傲的一个小提琴家之一。希望他以及其他的中国的音乐家,继续的在新的一年当中可以把他们美妙的音乐带向世界,拨动世界人们的心弦。

《大剧院·零距离》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日19:00

重播:周一11: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 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 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