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裁缝到时尚巨头:皮尔·卡丹商业帝国
2008年10月13日 14:2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当代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皮尔·卡丹的中国情缘

一个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30年来如何渗透到国民生活每个角落?一部光怪陆离的现代舞剧,如何引出一位时尚巨子的中国情结?服装大师、商业巨头、文化大使、舞剧制作人,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身份。

周瑛琦:700多年前,著名的旅游家马可·波罗跋山涉水历时4年来到了中国,一呆就是17年之久,成为一名重要的中西方文化大使。700多年之后,我们看到一位延续着他对东方古国热爱的一名意大利威尼斯老乡,也决定来到中国,结下了长达30年的不解之缘。他就是在服装界著名、鼎鼎有名的设计师皮尔·卡丹。他非常有意思,这位21世纪的马可·波罗决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这一年,送给北京、送给中国人民,他的好朋友,一份贺礼。那就是把马可·波罗的故事编成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带到中国来,带到国家大剧院来进行首演。令你非常好奇了吧。那在我们欣赏这个精彩的歌舞剧的同时,我们也走进皮尔·卡丹的人生,看看他的这些精彩的阅历的同时,也了解一下他到底有什么样的中国情结。

解说:8月16日,由皮尔·丹出资制作的大型多媒体现代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在国家大剧院开始了它的全球首演,这部剧也是皮尔卡丹这位中国的老朋友,献给2008北京奥运会的贺礼。

周瑛琦:这次在中国你一直在做什么?你已经上演了一个新作品《马可·波罗》,这很令人激动。因为这是一个东西方交流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你是这么认为的吗?

皮尔·卡丹:是的,当我在两三年前开始(制作)《马可·波罗》这部音乐喜剧时,我知道北京将举办奥运会。马可·波罗看起来和那些运动员一样。

解说:作为一部现代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的主角形象并不写实。尽管制作方运用了兵马俑、武术等中国元素暗示他的中国之行,但这个身上缠满绷带的冒险家天马行空地游走于真实和幻想、历史和未来中。他由水城出发,经历了东方情调的国度,穿越了冰冷的钢铁城市,终于找到了梦中的女子。马可·波罗经历的种种挑战,也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奥运遥相呼应。

皮尔·卡丹:对于我来说马可·波罗是一个英雄,他是运动员的代表,他走路骑马克服重重困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难道不是一种体育运动的尝试吗?他当时骑马走路,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有马术和竞走项目。我和马可·波罗做比较,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而我也出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在奥运会期间演出这个音乐剧,马可·波罗不仅是个英雄也是位运动员,正是这样我在巴黎找到玛丽克罗德·彼得拉加拉。我以前和她合作过,我跟她说我有一个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想法,我们联手排马可·波罗音乐剧,当然由我出资。玛丽克罗德·彼得拉加拉她听了后很高兴,她在巴黎和法国是非常著名的舞蹈家,她立即表态参与这个项目。这个剧同样也有着外交、文化和体育意义,如同一个友好使者。我是中国的老朋友了,有着30多年的感情。正是这三的因素促使我完成这个项目。

解说:这部出自艺术大师之手的现代舞剧是富于实验性的,它的剧情处理抽象前卫,完全放弃华丽繁琐的舞台装饰,而是以动画背景取而代之,在舞者和动画的互动中给予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然而它的抽象与前卫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理解,就像三十年前人们并不理解为何一位外国裁缝会闯入一个只穿灰色服装的国家。

周瑛琦:皮尔·卡丹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据说这是跟他30年前1977年做的一个梦有关系。那年他梦见了他要为10亿的中国人做衣服。因此呢他一个人带着团队来到中国。那时候你想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人穿的颜色相当的单调,几乎是所有人穿的一个色系,灰色或蓝色或黑色。所以可以说皮尔·卡丹当时碰了壁,很多人都不知道模特是什么回事。但是他可以说是第一位把外国的时尚文化带进中国。

解说:三十一年前,服装大师皮尔·卡丹作了一个梦,他梦见了中国,梦见他给这个有10亿人口的大国做衣服。他简单的想,给这么多人做衣服,一人一件那就需要至少35亿枚扣子,这是个巨大的市场。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在法国和意大利寻找扣子制造商,希望他们能成为他的合作伙伴。那时,人们把他当成疯子。

周瑛琦:那么我们可以从你的梦想开始吗?我们听说过你在31年所抱有的美妙梦想。

皮尔·卡丹:在很长时间之前,我对中国就有一个梦想,去中国卖纽扣,在中国生产纽扣,中国人口超过10亿。打比方说一个人不管裤子上衣还是外衣、风衣都要用到纽扣,这样的话一个人一年至少使用50颗纽扣计算,那么10亿人乘以每人50的纽扣,那将是500亿颗纽扣,这是多么大的市场啊。纽扣还没有制造出来,我就已经想象自己是个富人了。但是我并没有实现我这个梦想,我联系了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纽扣销售商,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以至于没有实现这一梦想。但是我实现了我的第二的梦想,在中国生产成衣,这样一千件一万件上亿件的成衣上就会有从我自己的工厂购买的纽扣。

解说:1978年,中国尚未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外国人尚无法自由出入。要想来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团体旅游。然而皮尔·卡丹抓住了这唯一的机会,让自己公司的雇员组成了一个旅游团。从一张广为流传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78年的北京街头,穿着毛呢大衣的皮尔·卡丹与一脸好奇地打量他的中国百姓。也就是那一年,皮尔·卡丹第一次登上了长城,也成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唯一的国外服装设计师。

皮尔·卡丹:当我第一次来这儿时,所有人都穿黑衣服或者毛领。那时很严格,任何时候人们都不能随便说话,如果他和外国人谈话是很危险的。这种政治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儿的人们等待着变化有一天发生。

解说:1978年的中国满街都是蓝蚂蚁,人们穿着蓝色的工装或是灰色的中山服,甚至难以分辨男女,人们更不知时尚为何物。在那样的环境下,一个外国裁缝的来访,似乎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然而此次中国之行,皮尔·卡丹敏锐地嗅到中国正在复苏的气息,他看到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

皮尔·卡丹:我认为中国同时期待着一些新东西。因为有许多制作窗帘、床单的工厂,他说我们只有毛式服装。这些工厂需要时尚,需要新的服饰。我经常说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这么辉煌,是因为他们不开放门户。你们国家的伟人问我,你能不能出口些时装。那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快开心的理由,因为他说为了出口为了成长,让中国和纽约、巴黎等地一样追赶潮流。

解说:1979年,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第一次仅限于专业人士参加的服装表演。在临时搭建的T台上,他带来的外国模特在音乐的伴奏下走起猫步,台下的身穿蓝色工装的人们屏住呼吸。当一名金发美女走到舞台中间随性撩起长裙,台下的人们如同巨浪打来齐齐向后倒去。那次皮尔·卡丹让中国的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国外设计师的服装表演。两年后的1981年,皮尔·卡丹在北京饭店首次面向公众再一次进行服装展示。此次走在T台上的已经主要是中国自己的模特了。

周瑛琦:当你第一次来中国举行服装展时是怎样的?

皮尔·卡丹:展示室里只有男的来展示来观看。我不是近距离接触,除了我的朋友日本女士。他们身材矮小,在我的想象里,中国人是小个子。我把裙子在那位日本女士身上比了一下,太长了,我把裙子向上提。中国来的第一拨女孩,她们很胖。为什么在美丽的土地上,有着娇美脸庞的女孩这么胖呢?她们穿了8件衣服。但是她们只穿黑的。当我见到女孩时,觉得她们打扮得像男的。

周瑛琦:她看起来胖,实际上瘦?

皮尔·卡丹:是的,非常瘦,穿了8件不同颜色的衣服,冬天天气很冷。不同的颜色,然后上面罩着一个黑色外套。

解说:出自贫苦农户家庭的皮尔·卡丹如何攀上时尚巅峰?从一个小裁缝到时尚巨头,皮尔·卡丹如何建造起他的商业帝国?

下一页 皮尔·卡丹如何建造起他的商业帝国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