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财经正前方:梁锦松――香港政经“舞”者
2007年06月28日 08:36  【
相关标签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锦松,690多万香港人中的其中一员,虽然他有很多的TITLE:"财爷"、"高官"、"总裁",等等,还有一位被誉为"跳水皇后"的太太,他更曾经一度因为"买车风波"而使得"梁锦松"这个名字在全中国家喻户晓,不过,这位香港金融界的掌门人,在香港回归后的这十年间,也随境而迁的书写了自己人生中辗转反复的多彩篇章。财经正前方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对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进行了专访。


梁锦松接受凤凰卫视《财经正前方》主持人刘芳专访

梁锦松在2003年辞去公职之后,按照行规,被彻底"雪藏"了两年多的时间,直至2005年才低调复出。向来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他,在赋闲的期间甚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不过,一直以来,香港的经济都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

刘芳:现在主要是做些什么啊?

梁锦松:我现在主要就是赚钱买奶粉。我现在是一个打工仔,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其实不做事情会很闷的,每天能对社会做贡献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1997年7月1日零点,梁锦松作为行政议会的成员,在仪式交接台上见证了回归的一刻。

梁:这个是一生难忘的场景吧。因为那一天,外面大风大雨,雨下得很大。在台上我有幸坐在台上,因为我是行政议会的成员,看见整个场面,特别是看到五星红旗跟区旗升起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到现在为止觉得是这十年来我最难忘的一刻。

刘:在那一刻,您对未来是一个怎样的想法呢?

梁: 当时就觉得是一个新的时代,而且是我们期待很久的时代,就是香港能够回归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经常出差,所以最早的拿到这个特区护照,拿到这个护照,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心理非常高兴。我们出去过这个边防的时候,要填写国籍,以前一直在犹豫写什么国籍。写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也不是,究竟是什么人?也不能写香港人,所以总是很困惑吧。拿了特区护照以后,就很开心。以后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写上中国。

然而,1997回归后,香港在经济上却并没有与政治一起实现"双赢"。一场大规模的亚洲金融风暴导致香港高楼价、高股市、高工资和高成本造成的泡沫经济破碎。当时,梁锦松的身份还是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已经在香港金融界工作了25年,年薪2300万港元,身家逾亿。在回归之前,梁锦松就曾经因为看好香港的经济而拒绝了花旗银行调派的纽约分行副主席的工作。眼见回归后香港经济的持续走弱,梁锦松临危授命,在2001年5月,正式弃商从官,出任了香港财政司司长。当时正适逢"9·11"事件的影响,香港经济再度下滑。

梁:1997年民众最关心的两个话题就是保持我们的生活在一国两制下更自由,第二个就是房价太贵,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叫“无壳蜗牛”。当时是经济不很好的,我在2001年接手的时候,就看到香港的经济一直走下坡,失业率也一直往上。我做财政司的时候,这个财赤比预期严重多了,而且看见公共开支也是增长得非常快,公共开支在港英的时候70、80、90年代是慢慢增长的。我记得大概从这几十年,从百分之十三到十七,这个公共开支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几十年慢慢的只增加了4个百分点。但是1997年到2001的时候就增加了4个百分点,所以说我们在过渡后的四年,开支增加的速度很快。

在梁锦松刚上任时,港府的预算案显示:2000年,香港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大约760亿港元,但公共开支却有增无减。财政赤字已经占到了香港GDP的6%,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3%的标准。

梁:那如果你政府占的开支越来越大,是不是会影响作为一个以自由市场为基调主导的这样一个基调?所以这个问题当时是我们比较困惑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在面对这个经济这样不好,而且前景看来更不好。后来又有911的发生,财赤那么大,当时要面对这么大的金融问题,是当时当财长的最大挑战。

要挽救香港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2002年,梁锦松公布了他的第一份财政预算案,却引来嘘声一片。很多人不满意他只将公务员的薪酬减少4.75%,并且他继续保持的低税制也显得对财政赤字于事无补。面对公众压力,梁锦松在参加他的母校香港大学90周年庆典时,唱起了这首被香港人喻为"区歌"的《狮子山下》,他希望如歌词中所写,港人能在经济困境中咬紧牙关,彼此关爱。

播出时间: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7月1日17:00  重播:7月2日15:00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蒋瑞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