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 过一辈子人生 干两辈子环保
2007年11月20日 06:24中国环境报 】 【打印

正因为这样,汪永晨非常珍惜现在每月一次举办的“绿色记者沙龙”。这个沙龙经常就当前最热门的环保议题,请专家跟各媒体记者交流。这不仅提高了记者的环保知识,往往也能让很多记者产生对同一个议题的关注,并形成大规模媒体报道的效应。在中国环保NGO逐渐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对众多决策发出自己声音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汪永晨说,记者沙龙不仅仅是一个课堂,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和不同观点对话的平台。

2006年,汪永晨和她的朋友们在全国11个省会城市举办过绿色记者沙龙。

活动过后,一些城市就保留了这个形式,定期举办;她还和朋友们一起做成了绿色记者沙龙网,请各地记者帮忙,监控15个城市的环境状况。媒体和NGO的良性互动越来越广泛。

汪永晨自己也感慨,为什么记者和NGO人士相互转换的情况会在中国形成趋势,她明白媒体和NGO有时候有着不同的立场,“只是目前NGO的力量太弱小,而所做的事情又很迫切,所以才赢得媒体这么多的关注。”

“我非常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到记者的本行”,汪永晨说。

困难与希望

从事环保多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压力也都体会过,但汪永晨自认,她所承受过的最大一次压力来自于媒体。

在2003年、2004年媒体几番报道江河建坝之后,恰逢印尼海啸暴发。汪永晨在《新京报》上撰写文章,呼吁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很快,一位院士在另一个媒体上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之后汪永晨又写了《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一场围绕科学和自然的大讨论在媒体上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这场论辩似乎只是观点之争,但不久论争转入对于国内民间NGO的立场清算,某些学者认为民间NGO组织接受了国外的捐款,可能有并不纯良的居心,于是连NGO所做的项目也是值得怀疑的。双方的讨论迅速朝意识形态化的方向滑落,甚至成了对民间NGO的口诛笔伐。

“真的没有想到,从民间NGO起步开始,虽然时常有与利益集团的斗争,但意料不到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也站出来指责我们。”时隔两年,汪永晨对这场讨论仍然有很多感慨。但现在的汪永晨更愿意把这场论辩当作另一种力量对于环保组织的监督,“原来我们热情有余而专业

性不够,因为有了监督,现在我们正变得更加科学、更加专业,所以还是要感谢他们的批评。”汪永晨说。

通过这个事情,汪永晨也更加体会到,推动环保事业与利益格局或者与不同观念立场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都是可以预见的。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近来民间NGO和一些政府部门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接触,甚至还能相互支持。现在,她和朋友们还会在一些外交场合出现,向国外的友人,甚至是国家元首介绍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发展。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人,尤其是缺少领军人物,这是我对环保NGO事业发展最大的担忧。”汪永晨说。

今年是让人焦虑的年份,各地的环境灾难频发。汪永晨正和媒体与NGO的朋友们商量,可以集合在一起做些什么事情。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她也会想,“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努力,大自然却没有变得更好呢?”

然而她也会转念想,“木格措、都江堰的水库已经停建,怒江和虎跳峡的工程也缓建下来了。更重要的是,公众参与并影响到决策中的事例越来越多。北京六里屯垃圾发电暂停、厦门PX项目暂停、上海磁悬浮列车要进一步论证,公众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切的努力总算还是有所回报的。民众已经觉醒,更多人还在继续参与进来了,总会一点点好转的吧。”她这样宽慰自己说。

做志愿者是快乐的

“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NGO是一个能给你带来快乐的群体;NGO是一片实现个人理想的天地;NGO是一伙志同道合人的组合;NGO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多于追求名利的集体。10年来,我尽情地体味着其中的快乐,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感悟着不是世外桃源的桃源生活。”汪永晨说。

在过去的10年间,汪永晨几乎见证和参与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环保事件,有一位杂志记者曾称她为“狂热的环保主义者”。她对朋友说,还用什么狂热呀,直接说疯狂不就行了嘛。她说自己的观念其实很简单,“就像一位朋友说的,我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不光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地球的明天,干明天的事,使的劲儿当然要加倍。为明天付出的热情和干劲儿,在今天看来是狂热,对明天来说就是不可或缺。”

除了快乐,汪永晨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语是分享。“绿色记者沙龙”就是在这样一种分享的心态之下办成的,因为她宁可让更多的媒体参与进来也不愿只做独家新闻,而一群热情的环保志愿者能聚集在“绿家园”,也是因为她的感召力和分享精神。

当然,有时候汪永晨非常较真甚至非常拧。2004年,她和马军等一行人到四川西部贡嘎山做考察,当日天色渐晚,正在下雨,河水开始涨起,他们还要沿崎岖的山路返回,考虑到这些,大家都说,走到这里就行了。可汪永晨说:“不行,前面还有一个湖,一定要去看看。”因为她的坚持,大家只好同去。回来时,他们在大雨和石缝中穿行。而汪永晨的腰病几乎让她寸步难行。

汪永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条快乐、分享与较真的环保路上,她越走越远,越做越好。她说:“快乐,不花钱也办事,贴现率,是我对NGO的全部理解。快乐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不花钱也办事,是NGO直面生存的方式之一;贴现率,如果借用狂热来说,则是对未来的憧憬。”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曾繁旭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