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清末民初,新世纪初的婚姻在一片热闹沸腾的变革中开始。伴随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展开了对旧时婚姻陋俗的大批判。在新婚姻观的引导下,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婚姻习俗开始出现了现代文明与自由的曙光。

婚姻陋俗的黄昏

早婚  民初早婚盛行,赣南地区"收童养媳者几乎十而五六,正式婚配除巨宦外,不过十之一二"。山西女子常十一、二岁时便要出嫁成"娃娃亲"。【详细】

买卖婚姻  男女双方父母约期会面,各提买卖条件。条件讲妥,遂择吉日过"文定"。在"文定"之前,女子本人对谁是自己的终身伴侣绝对不知。【详细】

冥婚  冥婚,就是为死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老人家认为生前没能为他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们完婚。【详细】

批判陋俗 争取自由
觉醒的抨击
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抨击与主张

    清末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对婚姻陋俗的批判,包括反对父母主婚、媒妁之言、婚前男女不相见、早婚、婚礼繁文缛节等,可谓击中了传统婚姻陋俗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提出了与之批判内容完全对立的婚姻主张,包括婚姻自由、主张晚婚、革除买卖婚姻等……

 
抗争人物选
旧式婚俗的叛逆者

蔡元培续弦的五大征婚条件

    1899年,蔡元培夫人去世,为其作媒续弦者颇多,蔡元培想借此机会"改革社会风习、创导男女平等",特提出五项征婚条件: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不相合,可离婚。

赵五贞新婚当天轿中自刎

    1919年,长沙22岁的赵五贞遵循父母之命,择配吴姓商人为夫。婚礼当天在花轿中用剃头刀自杀身亡。在此后的历史书写中,赵五贞之死已经作为妇女解放的象征性事件定格下来。针对此事,知识分子发出感叹:难道不又是“万恶的婚姻制度”从中作梗吗?基于这种新文化认知体系的下意识推理,新文化份子普遍认识到婚制改革的必要性。……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第二春"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二人感情平淡;1922年,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二人的婚姻生活并不融洽快乐;20年代,二人均与“原配”离婚,走到了一起 ……

契约婚姻出现
 
#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契约婚姻最为典型。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律师和田瑞家举行了婚礼。并由这位律师主持签订了婚姻誓约书。誓约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新人和律师各保存一份。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62年从私人手中征集到这份誓约书。这种契约婚姻在当时还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但它却是中国婚姻史上婚姻缔结方式走向文明的开端...

文明自由初露曙光

崇尚婚姻自由观——

时人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婚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反思,把婚姻问题同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人的解放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人们开始崇尚“独身、结婚、离婚,夫死再嫁或不嫁,可以绝对自由”的婚姻自由观。

文明婚礼初露端倪——

清未民初,社会文明婚礼多趋简约,旧礼中的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婚姻旧俗开始改革,变为文明结婚。时人开始体会到,文明婚礼比之繁文缉节的旧婚礼要文明方便进步得多。另外,有些信奉西教之家,结婚时往往借教堂为礼场。请牧师或神父为婚,其礼节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