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凤凰卫视刘长乐:1疯子领导500个疯子
2006年11月15日 10:24东方财富网

解密凤凰之一:传媒人的乐趣
 
我是有点儿“癖”——对凤凰的追求和爱好。心力的付出这方面是心甘情愿的,自讨苦吃,而且还苦中作乐。——刘长乐

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节目中,净空法师问大家,“现在的世界什么东西对人的影响最大?”会众一片静默,净空法师说,有两种人对人的影响最大,一种是政治家,另外一种就是传媒人。

后来不知从哪家媒体开始流传,说这句话是刘长乐语录。他告诉《人物》杂志,“这绝对不是我说的,是净空法师说的。”

53岁的刘长乐10年从戎、10年握笔、10年“下海”,先后在中国内地、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投资房地产及石油贸易等项目,干一行成一行,是商界有名的“智多星”。

刘长乐自言名字后面挂了一大堆董事长的头衔。然而,在送给记者的名片上,名字下方却只写着“凤凰卫视主席及行政总裁”, 名字后面的称呼则是“太平绅士”。

生意的成功让刘长乐成为一个财富人物,他过人的机智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时局的把握和商业手段的运用上;作为一个老媒体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年的记者经历,使他深谙媒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将要释放的能力和威力,特别是在华语电视媒体领域,刘长乐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他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英语一统天下的媒体事业中打造出一个华语的天空,我多年的积累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运作。”在市场需求、时代需求和受众需求的背景下,“华语电视媒体不应该是个空白,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仅仅是叹息!”

这时的刘长乐已经渐渐从其他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中淡出,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他喜欢的凤凰卫视上。“我很喜欢在凤凰卫视这样的媒体里出力”,他说。凤凰管理层至今还在谈论老板当年的那一段“痴人说梦”:“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想。所谓梦一定不能是现实的翻版,它一定是天马行空,但绝不是空浮缥缈。梦,不光是鸟语花香,也会有刀光剑影,……我作为老传媒人,就是给一切有识之士提供一个做梦的舞台,给你一个发挥造梦潜能的空间——这,就是凤凰卫视。”

就是这番梦话,把几十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人说得痒痒之极,毅然远离在大陆的妻子儿女到香港创业,过着不是单身的单身生活。而刘长乐也和所有的单身汉一样,他曾利用周末,身挂两部相机,亲自驾车拉大家到郊外去放松。据说这位公司的最高首脑喜摄影、会乐器、爱唱歌,和同伴一起出去玩时,俨然就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对凤凰,刘长乐撒下了激情,种下了智慧,也播下了技巧。1999年的凤凰卫视正在摆脱初期城市青年台的定位,准备迈向全新的资讯类方向。那时的刘长乐在焦急地观望:新闻是他的理想,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新闻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以及对于凤凰卫视中文台未来的重要性。

凤凰卫视由娱乐走向新闻,表面上更像是迫于“形势”。他们最早接触新闻是1997年,那一年,有两件大事改变了世界与中国的格局:邓小平去世,香港回归。凤凰卫视此前于1月份在亚太地区首播了一部12集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2月19日,邓小平去世,此时若播放娱乐节目显然不合适,中国人需要更多地了解邓小平去世后海外对于中国的看法与立场。刘长乐抓住了这个机会,从当天始至2月26日,凤凰卫视中文台连续7天用直播方式报道了内地及香港人士悼念邓小平的情况,其正面的评价与客观真实的立场,成为凤凰卫视转型的一个开始。

考虑到7月份的香港回归,刘长乐觉得有越来越多的资讯性的内容需要一个栏目进行包容,于是,《时事直通车》应运而生,这是刘长乐起的名字。在整个6、7月份,凤凰卫视在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出尽风头,尤其是在“七一回归”的交接仪式高潮中。他们利用公共信号资源进行“现场文摘”,分阶段利用电视超越时空的力量,以香港交接仪式为主画面,北京天安门广场群众在倒计时牌前的情景和凤凰台主持人为分割画面,让观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了更多的关联感受。这三个信号渠道,只有主持人一方是凤凰卫视自己现场拍摄的,其他则全部借助他人的“公共信号”。

这是刘长乐一贯强调的“借船出海”、“乘风行船”理念的绝佳体现。

此后,“中国可以说不”专题、“‘9·11’美国遇袭”专题、“台湾‘大选’”专题、“伊拉克战争”专题等,愈来愈彰显出凤凰的大台气象和风范。有评论曰:“凤凰卫视在华语世界中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资讯传播与评论带,这个评论带显然正改变着中国的新闻格局。”

历史,就这样走来,走过了创业之初边缘媒体的尴尬,上升至华语电视媒体的主流,个中滋味,刘长乐体会最多:“我觉得一个媒体做到了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及人们的生活有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你能体察到、感受到,这是一种乐趣。如果你做媒体,别人反对你,没有注意到你,落地无声,那你肯定很痛苦。”

还有什么生意能像传媒这样在民众中间产生层层涟漪?还有什么生意能像传媒这样打造出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人物?

刘长乐回答问题非常工巧、机敏,他一会儿把凤凰卫视的大动作喻为“掷地有声”,一会儿又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无论是“掷地”还是“激浪”,刘长乐渴望的都是回音,是来自受众的关注。“拥有这种喜悦时,任何疲劳、任何打击、任何压力你都会觉得它无所谓了。”

比如“锵锵三人行”,刘长乐说凤凰管理层多次讨论过该节目要不要“下课”的问题,因为这个节目已经做了七年,是凤凰台最老的节目,几乎赶上“老友记”了。可是很多观众写信,说没有这个节目就活不下去,这个节目成了观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觉得这也是我的一个很大的乐趣。”



   编辑: 王菁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