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一句人生箴言让人受益终生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又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是香港文化的象征,是国学领域真正的大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说自己像一个敲了一辈子钟的和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逐渐有

核心提示: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又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是香港文化的象征,是国学领域真正的大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说自己像一个敲了一辈子钟的和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逐渐有了一些回响。

解说:茶具收藏背后的财富故事。

叶荣枝:我曾经见过5块钱一把的顾景舟(的壶)。

王鲁湘:现在一把拿出来都上千万了。

解说:粤剧大戏里的救赎情结。

李居明:我们中国人不用看心理医生,唱唱戏就可以了。

解说:沉香收藏中的精神境界。

简文乐:所有收藏的东西是没有味道的,但这个是有味道的。

解说:百岁国学大师的淡泊沉静。

汪德迈:我六十年以前成为饶先生的学生。

解说:味道、腔调、收藏、学养,串联出香港最内敛低调的文化名片,见微知著,这是个不一样的香港,香江风流,《香港文化人物系列》《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饶宗颐与老友团聚 三人年龄加起来接近300岁

2017年6月27日,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这座传统中式建筑,迎来了一位从香港而来的客人,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又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是香港文化的象征,是国学领域真正的大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距离上次赴法已经十余年了,期颐之龄的学生身体健康依旧,得到医生首肯可以亲自前往,这是他第一次在法国举办自己的书画展。

让我们共同倒数,三、二、一,揭幕。谢谢大家的掌声,谢谢。

饶宗颐书画展以莲莲吉庆为题,共展出他近10年来创作的38组荷花字画。莲莲吉庆预兆着香港回归20周年吉庆莲莲,为此,饶公特意答应我们的随行拍摄。因为听力不便,我们采访了已经跟随他近四十年的学生郑炜明博士。

郑炜明:此行呢,他3年前已经提出来,他的原意就说,他要去探望一下他的老朋友,老学生,这次来的有两个年龄最大的,一个侯思孟教授91岁。

王鲁湘:91。

郑炜明:另一个90岁的汪德迈先生。

王鲁湘:汪德迈先生,哎呦,先生都这么老了。

郑炜明:对。

王鲁湘:这个大概在学术史上也含罕见吧,就师生加起来三个人最后在接近300岁的时候能够相聚。

郑炜明:是的,那个汪德迈先生就说他完全是不敢想像的,居然是在法国,三个人的年龄都那么大了还能重聚一次。

汪德迈:饶先生,怎么样了,是不是太累了,好,非常高兴的,我记得大概五十年以前,第一次,饶教授来巴黎,想不到五十年以后,才有这么好的机会的。

解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饶宗颐学术研究的黄金期,他先后游历了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结交了欧美一些著名的汉学家。彼时,正是东西文化交融,旧学新知博恰无间之刻,他成为了那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汪德迈:我的法国老师戴密微先生,他是饶宗颐先生的很好的朋友,那么我还是很年轻的学生时,那么那个时候在法国,在欧洲没有人研究甲骨文,戴密微先生收到饶先生刚刚在香港出版的甲骨文的一本书。那么戴密微先生不太明白这个东西,他要一个年轻人到香港去拜饶先生成为他的教授,也开始研究甲骨文的,是这样的。那么我的运气非常好,因为他把我派到香港去,中文有一句话,这句话是老师一天呢,父亲终身的。

解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汪德迈在港留学,饶宗颐常常带他去香港当时最好的茶室吃点心,让他品尝最地道的市井生活。转眼已经半个世纪,对于饶宗颐来讲,能够见到这些老朋友又何尝不是件幸事呢。2008年,饶宗颐在北京故宫办展,形成中最重要的就是拜访比自己大六岁的老友知己季羡林。

王鲁湘:饶先生,2008年的时候在北京采访过他,他那个时候是到北京来看正在住院的季羡林先生,这个我们说,南饶北季。两座人文学者的高峰,都在这一次他们在医院相聚,但不久之后,后来季羡林先生先走了。

郑炜明:是的。

王鲁湘:那次我采访他的时候,饶说他的保持健康的他有一套他自己的办法。

您好您好,打扰打扰啊。

饶宗颐:各位好啊。

郑炜明:再大的事情不会让饶宗颐困扰超过两天

解说:这是九年前《文化大观园》在北京饶公下塌的酒店记录下的影像。

王鲁湘:饶老啊,您啊,我看过您一个打坐睡觉的一个照片,您练的这是什么功啊?

饶宗颐:这功是饶功。

王鲁湘:饶功。

饶宗颐:这是种Yoga。

王鲁湘:是一种瑜珈。

饶宗颐:瑜珈他们他们印度人叫Yoga,你看我这个。

王鲁湘:对啊,你看还两个腿都这样,在床上头坐着。

饶宗颐:我现在每天都坐,所以我两跳腿很有力量。

王鲁湘:哦,,您这么大年纪九十多岁,腿还能盘起来。

饶宗颐:两个腿盘起来,不是现在盘起来随时可以盘。

王鲁湘:随时可以盘。

饶宗颐:最难的是睡觉。

王鲁湘:交叉。

饶宗颐:睡觉都可以这样子,我主要是按摩。

王鲁湘:按摩,全身按摩。

饶宗颐:周身按摩。

王鲁湘:哦。

郑炜明:他是每天都练习书法,他跟我说过,书法就是一种气功。

王鲁湘:书法就是气功。

郑炜明:所以这几个混合起来,再加上心态特别好,没什么会让他那个动气啊,忐忑不安啊什么的,没有这种。

王鲁湘:他就是心特别的静是吧,然后如如不动。

郑炜明:特别的平和。

王鲁湘:平和。

郑炜明:他当然也会有那个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高兴或者很兴奋的时候,很紧张的时候也会有,可是他基本上他管理得很好。

王鲁湘:嗯。

郑炜明:再大的事情,我在他身边30多年了,我印象中不会困扰饶先生多过两天,再大的事情。

王鲁湘:就过去了。

郑炜明:就过去了。

王鲁湘:嗯。

饶宗颐每天九点睡两点起 一天只睡五小时

解说: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磨炼,饶公的书法、绘画、读书、抚琴已是控制自如之事,亦是休闲常乐之道。

郑炜明:许多人没想像的就饶先生他的天分那么高,智商肯定很高。

王鲁湘:对。

郑炜明:可是没有人想过,饶先生平均每天大概只睡4个小时到5个小时。

王鲁湘:88岁以前。

郑炜明:88岁以前,他每天都那样,大概晚上9点、10点睡觉,凌晨2点就起来。

王鲁湘:哎呦。

郑炜明:2点到7点是他的黄金时间,他自己做学问,做研究、写论文,6点打个电话给我,我当他助手的时候就是这样,6点整。

王鲁湘:每天早上6点钟要被他吵醒。

郑炜明:对,所以我给他训练出来了,我现在每天早上6点15分我就起床,不管上一个晚上我几点钟睡觉,每天灶神6点15,这是训练出来。

王鲁湘:终身勤奋。

郑炜明:7点钟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后他又工作了,9点又重新工作了,基本上我印象中他没睡过午觉。

王鲁湘:没睡过午觉,他其实有这么多的这个兴趣,包括学术的各种门类,包括再然后再通道艺术里头,是不是用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他一种休息的方法。

郑炜明:是的,他有说过,是的。他写字画画的时候,实际上他就是非常享受在休息。

王鲁湘:嗯对。

郑炜明:他弹古琴的时候也是在休息。

王鲁湘:也是在休息。

郑炜明:对,所以他不追求说自己的古琴弹得怎么怎么专业,他大概能弹的琴曲不多,可是他就是很享受。

饶宗颐名字来自周敦颐 二人皆爱莲

解说: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张大千先生曾称赞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可间其功力深厚已非同一般,而在众多绘画题材中,饶公独爱莲,这之中的因由还要从他的名字说起。

郑炜明:那是他父亲为他选的名字,宗颐,就希望他学那个周敦颐,饶老自己写过文章,把就不像当那个理学家,所以后来宗颐这个名字,在他自己的文章里面,又带有佛教的那个元素了,因为他查出来在宋代有一个宗颐大师,那个学问也很好,他也很推崇这个和尚,所以宗颐又变成有佛教的这个元素。

王鲁湘:有佛教意味,其实呢,今年是周敦颐先生1000年。

郑炜明:是,很巧。

王鲁湘:对,很巧是吧,也是周敦颐先生第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把莲花和这个儒家的这样一种君子人格把它给放到一起啊。

郑炜明:这个莲花对他来说呢,就是他晚年,他认为咱们中国文化有儒、释、道这三家的主要元素,然后刚好莲花都能代表这三家。

王鲁湘:对。

解说:1996年香港回归前夕,饶宗颐专门创作了国画《百福是荷》庆祝,2017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饶宗颐再用莲花庆贺回归。莲花、香港一个是饶公最为喜爱的元素,一个是他有着最深厚感情的地方,当时的香港,经济上、社会政治大环境上的各种客观因素,支持着饶宗颐走出去看世界。要研究温,他就去印度,要考证甲骨文他去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陆的学者们停滞不前了,他却头也不回地大踏步前进。香港、这个家如今看起来虽然是喧嚣闹市,但半个实际前却庇佑着饶宗颐,得以远离战乱和时代的变局,获得了相对自由的治学环境,是香港成就了一代通儒饶宗颐。1952年到1978年间,饶宗颐在香港大学当老师,这座邓志昂楼就是他当时的办公地点,那时香港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高校,有着密切的往来。这也对饶宗颐的学术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王鲁湘:我们刚刚在法国巴黎采访拍摄了饶宗颐先生的一个书画展览,叫做莲莲吉庆,那么我们现在来到香港在饶宗颐先生供职的香港大学,我们找到了这一个老的建筑,叫香港大学邓志昂中文学院。那么这个楼的话呢,现在已经全部做成了饶宗颐学术馆,在这个学术馆里头的话呢,陈列着饶宗颐先生创作的一些书画作品以及饶宗颐先生最重要的他的一些各种各样的他的一些藏书,都在这个楼里头,我们今天正好它是闭馆,那么我们就进去进行一下拍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饶宗颐巧妙串起简帛学中四个材料 形成学术框架

解说:香港人喜欢将饶宗颐和他的另一位广东潮州老乡李嘉诚放在一起,他们都说要说挣钱,没有几个人能挣得过李嘉诚,而读书,也没有几个人能读得过饶宗颐。在这座饶宗颐学术馆里就有着饶公2003年捐出的大量藏书。

王鲁湘:我们知道这个饶宗颐先生又是号选堂啊,这是他的特藏室,那也就说这里头可能藏的都是饶宗颐先生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藏书啊。这里头的书都是线装书,而且这里头肯定还有应该是归能归到善本的书。所以在饶宗颐的选堂文库里头,这些书是被特藏起来,恒温恒湿的保存。饶宗颐先生也是一个书画家,所以他藏书中间就包括了像《芥子园》这样画谱这一类的艺术类书籍。还有像《武夷山誌》这样的山誌啊、河流誌啊、地方誌。走到那个饶宗颐的这个学术馆里头啊,到他的这几个藏书室里头一看以后,就感觉这个老先生真是于学无所不窥啊,他的藏书可以说真是五花八门,已经不能用经史子集来概括了啊,而且我过去读书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到,饶宗颐特别关注中国的考古新发现。他经常对一些考古新发现的东西,他会在香港那边他会写文章,他会发言发表意见。

郑炜明:是的,他还抢先发言。

王鲁湘:他还抢先发言。

郑炜明:就说什么呢,比如说你刚出土一个东西,你还没搞清楚呢,他就已经先提供一个看法,而且后来是证明他那个是对的。我记得有一次有中山大学有个教授,也是饶宗颐的乡亲,曾宪通教授很有名的一个古文字学家。

王鲁湘:嗯。

郑炜明:简帛学里面有一篇东西,当时只出了四个材料,所有人都不敢讲话,饶宗颐就把这4个材料串起来,串起来讲一个框架出来了,后来东西出来多了,研究多了也不过就是达到了饶宗颐的当时的一个结论。

王鲁湘:结论,嗯。

郑炜明:所以他就是一个就是很能打通,而且真的很聪明。

解说:不断的学习、探索,让饶宗颐掌握了诸多别人不曾掌握也不一定能掌握的文化技能和知识门类,一个庞大的学问体系在饶宗颐的头脑中渐渐清晰,他如同一个活目录,活字典。触类旁通、才备九能。

专家有缺陷 饶宗颐提倡成为“通人”

郑炜明:总的来说,我认为饶先生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想尽办法打通,就是把中国文化的东西打通,因为他一直跟我说,他说咱们中国古代做学问啊,不强调专家,反而强调通人。

王鲁湘:通才,对。

郑炜明:你要成为一个通人,所以他说专家有缺陷,往往就是这个领域以外的东西他不关心,也不懂。

王鲁湘:而且他把一个领域封闭起来以后,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深刻的。

郑炜明:是的,饶就讲过这样的话。

王鲁湘:就这么讲。

郑炜明:他说实际上你以为自己是专家了,也还有许多东西你不懂,因为你没开放。

王鲁湘:没开放嘛,这个知识体系不开放因为任何一个知识体系,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郑炜明:对,它也不是孤立的。

王鲁湘:它也不是孤立的,对。

解说:季羡林曾说由于懂得多种语言,饶先生走了一条外人无法重复的学术道路,广博的史识,使他能在东西方一些国家历史文化,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处,不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

郑炜明:我跟了饶先生37年了,我1981年开始当他的学生,1982年开始当他的助手,一直到现在。他一直是很温和。

王鲁湘:嗯。

郑炜明:很温和,可是呢他原则性很强,特别在学术问题上的,文化问题上的原则性非常强,我记得我第一次见他,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面,他一开口就跟我们说,要文史不分家,然后说是文史哲不分家。

王鲁湘:嗯。

郑炜明:再说是文史哲艺不分家,这是一个,没多久,他又说你们真有心要跟我学习的话呢,你们会很惨,怎么惨呢?就是他就以自己为列,他说我在学术界无家可归,很惨。

王鲁湘:对,你不知道把他归到哪一门去是吧。

郑炜明:对,加入你们真要跟我学,你们也要选择无家可归。

王鲁湘:无家可归。

郑炜明:所以一般你成为专家的人,他大概他老先生也是有意无意的就把这些学生,就是我的一些学长就是往外面推,给他介绍工作什么什么的,你到哪里哪里去当教授,我呢,大概就是什么都搞一点,什么都没什么成就,反而呢就是很幸运的一直可以留在他身边。

饶宗颐:做学问就是要安顿好自己

解说:或许正是这种无家可归让饶宗颐成为了被东西方学术领域盛赞的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而纵观其一生虽身处繁华闹市,却从未偏离学术的轨道,最终他在文化之水中,育出一朵儒释道为一体的圣莲。

郑炜明:儒家就不用讲了它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心所在。

王鲁湘:对。

郑炜明:可是佛家跟道家呢,就刚好可以为儒家的一些可能过头的东西呢中和一下,所以饶先生一直说呢,就是安顿好自己。

王鲁湘:安顿,嗯。

郑炜明:这个安顿这个观念,儒家、道家、佛家都有。

王鲁湘:都讲。

郑炜明:对,做学问就是一种安顿,所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取其所长,取了之后你真喜欢的你就坚持下去,一定要所成。

王鲁湘:嗯。

郑炜明:一定有所成,他其实他很反对那种一下子就赶时髦了,西方好,一头就栽倒西方的什么文化理论里面去了,什么然后再后来就拿着西方的理论来重新解释中国的东西。他说这个是还是要反求诸己的。

王鲁湘:反求诸己。

郑炜明:文化这个东西还是要反求诸己。

王鲁湘:他不希望用手术刀来解剖中国文化。

郑炜明:对,其实他对西方也很熟悉,你看他跟这些汉学家是平等交往,甚至说我认为他还是属于更多的是他再教他们。

饶公的人生境界:万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解说:生于1917年的饶宗颐,在学术路上左右顾盼,越走越远,无暇回头。钱钟书说他是矿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出自一位欧洲汉学家之口。

郑炜明:荷兰人,施舟人先生写过文章就说,饶宗颐先生是我们一整代人的,他讲的是欧洲汉学家共同的老师,所以饶先生很有自信心,就是对自己的学术,对我们的文化,他很愿意走出去跟人家沟通,然后他也吸收人家的看法,可是他会有很严格的选择。我觉得这个呢,就是他在儒释道这三种文化哲学上面,形成了他自己的早就已经把自己安顿好了,在一个位置上面,然后他就在这个位置上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说:饶公的人格、学问、胸襟、气魄体现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先生有两句话流传很广,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不磨就不朽啊。

王鲁湘:不朽,对。

饶宗颐:没有磨掉。

王鲁湘:对,不能磨掉的那是个什么意。

饶宗颐:古人人家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排第一。

王鲁湘:立德排第一。

饶宗颐:就造成这个人,人有个Character(人格),所以不磨意,不朽,追求叫不朽。

王鲁湘:叫追求不朽,对。然后中流自在心呢。

饶宗颐:中流自在心在船上,船漂来漂去,但是我有自在,自在是佛教的说法,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

王鲁湘:就是有大自由能得大自在。

饶宗颐:对,在不朽中找你自己一个自在。

王鲁湘:找到自己的自在。

饶宗颐:这自在就是今天讲,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是种独立的精神。

王鲁湘:独立的精神,对。

饶宗颐:自我的,不是夸张的,是自己站得住的独立的精神,做艺术,做学问,这是重要条件。

王鲁湘:最重要的条件。

饶宗颐:所以我这两句话,现在大家都喜欢用我的。

王鲁湘:等于,就是成了座右铭了。

饶宗颐:大家都喜欢用。

王鲁湘:是吧。

解说:我和香港有某种相似,都经受了沧桑沉浮,饶公说自己像一个敲了一辈子钟的和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逐渐有了一些回响。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责任编辑:孙雨萱 PV03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