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飞出”高墙的“内参片”象征着群体文化的资本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上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国内的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都遭遇了重创。当时一批包括左翼电影和苏联电影在内的,所谓的“封资修电影&rdquo

核心提示:上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国内的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都遭遇了重创。当时一批包括左翼电影和苏联电影在内的,所谓的“封资修电影”,被扣上“毒草电影”的帽子,遭到了全民的批判。有人回忆说,当时一个经典的观影场面是,人们一边看出电影,一边喊口号,在那段文化荒芜的岁月里,电影厂停止生产电影,电影院基本关闭,或者改做大会礼堂。

凤凰卫视1月11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上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国内的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都遭遇了重创。当时一批包括左翼电影和苏联电影在内的,所谓的“封资修电影”,被扣上“毒草电影”的帽子,遭到了全民的批判。有人回忆说,当时一个经典的观影场面是,人们一边看出电影,一边喊口号,在那段文化荒芜的岁月里,电影厂停止生产电影,电影院基本关闭,或者改做大会礼堂。那时候人们所能接触的中外剧目,周而复始就是那么几部。《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还有八部样板戏。

其实在文革期间,虽然公开上映的剧目十分有限,但是一些不公开放映的仅限于少数官员和外事部门官员观看的“内参片”,却是数量庞大。政界高层们观看这些电影,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了解世界各国的动态。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经指示,要注意日本军国主义回潮的动向。于是,中央就组织人员翻译了《军阀》、《战争和人》、《神风特工队》等,日本战争题材影片。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统计,截至1978年,译制的“内参片”高达两百部。而说到译制,就不能不提到成立于1957年4月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上译厂在五六十年代承担了不少译制“内参片”的工作,据曾在上译厂工作的译制导演,孙渝烽介绍,当时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对译制“内参片”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要严格保密,所有参加译制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外传片名和影片内容,配音用的对白剧本不得带回家,配音完成后统一一律上交,统一处理。此外,更为荒谬的一条指示是,每部影片译制完成后,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展开针对影片的大批判,以肃清电影的“毒害”,也称“消毒”,批评的内容五花八门。包括“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美化资本家”,“宣扬爱情至上”,“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涂脂抹粉”等等。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内参片”逐渐转成公映片这样一来,大批70年代译制的电影,就成了新时代的进口片源。直接影响了国产电影的制作,和第四、第五代导演的风格。也许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内参片”时代所经历的,独特的电影生态,象征着由大院的高墙所分隔出的文化阶梯。电影在那个时代并非个人的趣味,而是群体的文化资本。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30-20:35 

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3:30-13:35

         周二至周六 06:55-07:0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程昊 PV084]

责任编辑:程昊 PV08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文革中的“内参片”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1/11/a8333cb8-9e46-4cb5-ba03-b3091da03d0f.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