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妮:杭州女人和11个“没眼人”的故事
2016年12月21日 11:33
来源:凤凰卫视
2016年中华文化人物提名嘉宾:亚妮导演、主持人。独立制片、编剧、导演的纪录电影《没眼人》、《活着》、《死去》,历经10年,仍在拍摄、制作中。“问天问地问爹娘,活了一辈(老天呀)我是个甚模
2016年中华文化人物提名嘉宾:
亚妮 电视制作人
两年前的大年初一,即2015年农历新年,一个女人从杭州赶往太行山,她去山西晋中,一个叫左权的地方,3000多里地。女人只为和11个流浪卖唱的瞎眼男人一起吃个年饭,这是她第十个年头和他们一起吃年饭了。女人叫亚妮,但太行山人不叫她亚妮,叫她“杭州女人”;而瞎眼男人,当地也并不这么叫,而是叫“没眼人”。
这个女人不寻常!她和11个“没眼人”,在连绵的太行山,书写了一个传奇,女人耗时10年拍了一部电影,又写了一本走心的书。她叫亚妮,是2016年度“中华文化人物”提名嘉宾。
她用生命记录这些“上天不要的人”
亚妮知道太行山里的“没眼人”,要感谢一个人,他叫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而田青,当初发现的并不是“没眼人”,而是太行山高坡上一个羊倌高唱的辽远高亢的西部原生态民歌。
2000年,田青把那个羊倌从太行山带到北京,参加“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擂台赛”,当时亚妮是该项赛事的主持人之一。从此,亚妮循着羊倌的足迹走进太行山,她却发现了一支神秘又特别的队伍--由11个盲艺人组成的乐队,他们正在村子的祠堂里放歌,“既柔情绵长且肆无忌惮,清清爽爽又天高地阔”。他们全部没有眼睛,但他们向天而歌的豪迈和那发自心底的歌声的辽阔,让亚妮的眼睛湿润了。
本想走进太行,专拍羊倌,拍完即走的;但拍完了羊倌,亚妮已经有了新的选题。那段时间,她正在操持着浙江卫视周播的一档纪实文化访谈节目《亚妮专访》,正好可以把太行山的歌和人、故事和传奇录入她的节目里。
《亚妮专访》,是浙江卫视2000年推出的一档文化专访电视节目。由于亚妮多年节目创作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浙江卫视首次用亚妮个人名字命名了由她本人制片和主持的栏目。该栏目采用纪实风格,广泛关注社会文化变迁,揭示文化人物的命运,在当年很快成为浙江卫视的黄金主持栏目,收视名列前茅。美国的一家文化公司曾赞誉:“很少见到这种颇具人文关怀的集纪录与访谈于一体的节目”。
正是为了要把这节目做好,亚妮对太行山这片土地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情感。
2001年10月25日这一天,亚妮决定向太行山正式开跋,迈进这些“没眼人”的世界,记录他们的故事和传奇。从此,她往来于都邑和太行之间,便有了与太行山“没眼人”的一段传奇,这传奇一叙,就是15年。
这支“没眼人”歌者,几十年来辗转于太行山,以流浪卖唱为生。这支队伍,曾是“抗战时期一支抗日队伍的编外情报员”,虽然没有史载、没有记录,但这段历史存在于老乡的记忆中。而现在的这支“没眼人”队伍,就是当年“没眼人”的后继者。
亚妮知道,那些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辽州小调,其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就保全在这支“没眼人”的队伍里。
亚妮想把这个与世隔绝的族群,把这些“上天不要的人”,把他们的心灵和歌声,把他们的生活和传奇,解读给太行山外的人。
此后,就连亚妮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这条通山通水通灵的路上,有一场几近生死的淬砺在等”,而她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我要记录这支队伍,把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和传说,包含战争悬史,关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一种活着和死去的生态蜕变的诘问,全部记录下来。”2002年初,亚妮决定拍一部电影,用影像记录这群“没眼人”,记录他们高亢的歌声和他们鲜为人知的情感和生活。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电影剧本基本搞定了;2006年底,电影正式在国家电影局立项;2007年元月刚过,电影开机了。
从此,亚妮走上了一条让她难以自拔的陡坡,她用10年时间追随山西左权的这支“没眼人”队伍,跟踪拍摄完整保留国家非物质遗产辽州小调的传承者们,和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拍摄了600个小时的素材,为此花光了积蓄,还抵押了房产。
亚妮在《没眼人》的书中曾这样记述,“当一个由香港摄影团队和大陆一流创作团队混编的剧组筹建完成,所有拍摄设备租赁到位后,科研项目的36万元经费和我自己的180万存款已经所剩无几,而后续资金根本为零……可是,我得挺住!”
拍摄过程中,类似的困难一直困扰着亚妮,但最终一切都已成为云烟往事。电影拍到末了,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的这个杭州女人,几近倾家荡产。电影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电影;现实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现实,也都成为了传奇!
2016年,杭州女人带着讲述盲艺人生活和历史的《没眼人》一书回归,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发式,而电影《没眼人》也即将问世。
“中国不缺明星,就缺她这样的人”
亚妮,浙江卫视《亚妮专访》栏目制片人,一位集主持、编导、制片人于一身的全能型电视节目主持人。
多年来,亚妮形成了自然、鲜活、能动、即兴的主持风格。曾连续10次获浙江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政府)一等奖,两次蝉联浙江省电视艺术贡献奖,并获得中国对外宣传广播电视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1998年,她曾斩获第三届中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金奖,同时荣获全国“十佳”主持人称号。2002年,她又荣获第三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此外,亚妮撰写的论文《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对采访现场氛围的营造》、《论生产方式与节目主持人特征》,还分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2000年11月,业界专门召开了亚妮电视作品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一流电视理论、学术专家对其十几年的电视创作及作品中体现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化主题和主持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6年6月,亚妮创作的《没眼人》一书在北京举行新书首发式。亚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了。但其实,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陪亚妮一起战斗的,有崔永元。
2016年6月16日,崔永元在自己的微博里,向给朋友们推荐亚妮的新书《没眼人》,崔永元用“山村野曲,直抵心灵”评价这本书。
就在两天前,崔永远曾亲自带着亚妮和山西的“没眼人”,走进了北大百年讲堂。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崔永元,我是做不成这个事的。”亚妮说。
亚妮与崔永元,不仅是好友,以姐弟相称,还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义父,就是已经去世的第二代老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苏里”。
当年,亚妮被左权盲宣队的山歌震撼,决定去山西拍摄他们故事的时候,她正是浙江卫视当家主持人,身兼导演和制片人的职责。那时,她正在几十个国家之间奔跑,拍摄一部关于中国外交的纪录片,需要拍48个大使和一系列外交事件。
“那个片子是和各国大使馆以及中央机构报备的,如果我去拍盲眼人,整个进度就会耽误。这时候,我在上海碰到了崔永元,告诉了他这件事。没想到过了几天,崔永元就叫我安心去拍盲眼人,毅然接过我手上的事。”
用崔永元自己的话说,对于这些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并传承了太行天歌的盲眼人,“我有义务为他们宣传”。
就这样,崔永元不但默默地替亚妮扛了活儿,而且把《没眼人》的新书首发放在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
在北京大学,盲艺人们激动得发抖,嗓子都变调了,拉琴的手也抖个不停。他们说,“来北大,就像去天安门一样,像是在做梦。”
亚妮说,“很多人都说我挺笨的,不会运作,一个人默默地做这件事情,不值得。不过,我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在做,一路上得到了很多厉害的人无私的帮助。”
苏聪就是这厉害人之一,亚妮从来没有忘记。苏聪是中国最早获得奥斯卡奖的作曲家,电影《末代皇帝》的作曲者之一。
由于亚妮对最初制作的《没眼人》影片的音乐版本不满意,准备推倒重来。这时,曾推出过《大宅门》、《天下粮仓》的央视著名制片人俞胜利,向亚妮介绍了苏聪。
但是,已经大名鼎鼎的苏聪的作曲价目是一个天文数字,亚妮当时听了心里哇凉哇凉的,但没想到,最后苏聪说了一句,“你不用在意钱的事,这个音乐我接了。钱以后再说。”
没有任何劳务定金和预付部分报酬,苏聪就投入了战斗。
苏聪开始一丝不苟地为影片做音乐,在俄罗斯录制交响乐,在山西录制鼓,在德国制作音乐。这让亚妮心惊肉跳:“咱能不能省着点儿?请中国的交响乐团不行吗?鼓一定要重新录吗?”
话没说完,苏聪已经开始批评她了,做艺术怎么能含糊?还是那句话,“钱以后再说。”
这“以后”,就以后到N年了。至今,亚妮还欠着苏聪的钱。
有些人,对亚妮不理解,她正当红时却隐居太行山,义无反顾地拍摄那山沟沟里的赤贫“没眼人”,为此还卖房欠债,要么她傻,要么她特别功利。
对此,亚妮说,“有人问我拍‘没眼人’的真正动机,其实十年前没有,十年后也没有。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下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
力挺亚妮的崔永元说,“中国不缺女明星,也不缺女主持人,缺的就是亚妮这样的人”。
“她心无旁骛地做着一件良心事”
父亲眼中的亚妮,是另一个人。
亚妮的父亲,去世前曾留下一部手稿,父亲在装订成册的手稿首页写下了“女儿亚妮”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出版社遂以《女儿亚妮》作为书名。
亚妮发现那沓手稿,纯属意外。
亚妮的父亲叫何守先,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老前辈,曾任宁波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宁波日报社有意出版亚妮父亲的文集,委托亚妮整理全部遗稿。整理工作进行到第五天,在父亲书房的一个柜子底下,亚妮发现了一沓用黑色铁夹子夹着的文稿。发黄的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女儿亚妮”四个大字,翻到末页,落款是2008年夏末。
这部十万余字的随笔,记载了亚妮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和闯荡故事。其中很多人和事,连亚妮自己也不知晓父亲从何得知,又是如何整理出这么多的资料的。
这份手稿是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用文字在深情记述女儿的一切。2016年12月,这部饱含父亲深情的书--《女儿亚妮》出版了。
“这本书是献给天下父母的,也是献给所有儿女的。这本书不仅是讲我个人的故事,更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讲了一个孩子怎样成长的故事。”亚妮在新书发布的当天,与读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片段,讲述了父亲怎样教导她去做正确的事情,影响和指引着她的人生轨迹。
谈起最初起意拍摄“没眼人”纪录片,父亲给了她四个字:“有始有终”。于是,亚妮开始了十几年的纪录片之路,义无反顾。
亚妮说:“我可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一个纪录片就能拯救中国的文化?不可能。但我觉得我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后代,我是一个老媒体人的后代,我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我还是带着一点点心念和理想去做这件事情的,想完成一个属于中国纪录片的理想。于是我放弃了在浙江卫视已有的一切,开始去拍纪录片。”
《女儿亚妮》一书的出版,是亚妮献给已故父亲的深情告白。父亲生前用文字记录了女儿的点点滴滴,文字朴实又壮丽、情深又含蓄,正如父亲的禀性,“沉默寡言,又淡泊名利”。亚妮说,“我出版了父亲写的手稿,不知道他是否会乐意,但是我还是做了,我当成给他的生日礼物来做。因为我想对父亲说,这本书不是给您的,是给天下父母的,我想有了这一点,他会同意的。”
作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主持人、作家、公益活动家,别人眼里的亚妮天赋异禀、特立独行,但在亚妮的父亲看来,却是这般:“亚妮并不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争强者,她迁就,忍让,温弱,且随遇而安。”
父亲在手稿里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用笔深沉而内敛:“苏里这个亦师亦父的老导演,一直全心呵护和扶持他最后的弟子。我认为,亚妮最终择选的这条道,以及后来用近十年的心血和所有,去记录一群盲艺人的生活,去俯拾非遗传承的散落,去关注人文精神的生态--沉下去,并不抱浮上来驰骋艺术舞台的骐骥之想……只是走过去,心无旁骛地做一件良心事,多半源自这位老导演。”
浓浓父爱全部融入这干净纯粹的文字中了,而对于女儿的采访能力,父亲这样说:“亚妮总能从稀奇古怪的事情中理出头绪,从而找到前行的路”,“亚妮是有本事完成任何采访的人”。
正如著名导演贾樟柯评价亚妮,“撮合一段悬史,记录一个传奇,不是所有媒体人都会做、敢做或能做成的。这就是亚妮。”
1月11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承办的“2016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将在深圳举行。届时,这些候选人将荣登“2016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舞台,分享他们的心得感受,共同接受世界的喝彩。颁授典礼将由凤凰卫视和凤凰网向全世界华人观众播出。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责任编辑:王圳 PV02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