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名震民国艺术圈却不为人知 齐白石:真正懂我画的人只有他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2016年,中国国家美术馆非常有诚意地推出了一个展览:朽者不朽-陈师曾特展。但是陈师曾是谁,回到民国时代,“陈师曾”这个大名是名震艺术圈的,姑且不谈他显赫的出身,光说

核心提示:2016年,中国国家美术馆非常有诚意地推出了一个展览:朽者不朽-陈师曾特展。但是陈师曾是谁,回到民国时代,“陈师曾”这个大名是名震艺术圈的,姑且不谈他显赫的出身,光说他的朋友圈,和鲁迅同寝室,与吴昌硕是师徒,李叔同跟他称兄道弟,齐白石仰仗他成名,如此等等,他可谓名不虚传的“民国画坛领袖”。

凤凰卫视12月10号《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是文化界的旷世奇才,齐白石感激他是自己人生的伯乐,鲁迅与他亲密无间,欣赏他才华蓬勃,他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他是民国画坛的旗帜人物,英年早逝,他不为世人所知,诞辰140年,朽者不朽,陈师曾,《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2016年,中国国家美术馆非常有诚意地推出了一个展览:朽者不朽-陈师曾特展。但是陈师曾是谁,回到民国时代,“陈师曾”这个大名是名震艺术圈的,姑且不谈他显赫的出身,光说他的朋友圈,和鲁迅同寝室,与吴昌硕是师徒,李叔同跟他称兄道弟,齐白石仰仗他成名,如此等等,他可谓名不虚传的“民国画坛领袖”,但遗憾的是,今天再提起这个名字,则显得极为陌生了,陈师曾到底有何造诣,他何以值得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代沟的我们,当作一位旗帜人物来缅怀呢?

王鲁湘(主持人):陈师曾,中国20世纪早期文化史上一位显赫的人物,说到陈师曾可能我们很多观众还不是很熟悉,但是说到他的爷爷陈宝琛,很多熟悉晚清历史的人都知道了,说到他的弟弟陈寅恪,更多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了,陈氏一门四杰,被吴宓先生认为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德教的托命之人。

解说:今天这些作品在我们眼中,就是民国时代的北京风俗画,但是在当时,却可称得上前卫,新鲜,大胆。不错,在风雅不食人间烟火气的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时代,陈师曾将视角对准老北京街头巷尾,最底层的,最卑贱的民众,将他们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纸本上,陈师曾的意义无意于给千年传统的文人画审美,打开了一扇窗。

王鲁湘:你看这里头画的这一些,北京的那一个民情风俗的东西,有些还有,有些没有,你看这个烤白薯,现在北京这个还有。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有的。

王鲁湘:这个拖冰车大概就没有了。

吴为山:没有了。

王鲁湘:是吧,冰车没有了。

吴为山:是的。

王鲁湘:炝剪刀有时候还能见到。

吴为山:对。

王鲁湘:算命的,敲着铜锣算命的没有了。

吴为山:这些风俗民情,也表现了他不在那个画的这个范本里面找灵感,在生活当中找灵感,而且就是他能把这些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他化为一种形式,也许他的你看,特别是这种背景描写的这个冰车,这种人物的跟车子之间的关系,这种描述,可以讲是非常生动,这种生动也体现了他对这种生活最微妙的观察。那么这些诙谐的、幽默的同时,这个一目了然的这些朴素的形象的描述,后来我看丰子恺他画的那些人物,他也可能从这个里面受到影响。

王鲁湘:受到影响,因为这个陈师曾和李叔同是好友嘛,而且一起在日本留学的。

吴为山:对对。

王鲁湘:那么李叔同又是丰子恺的老师。

吴为山:是的。

王鲁湘:对,可能有这个关系的。

解说:出身显赫的陈师曾,6岁就开始学画,读书,作文,他精通诗词画艺,有极深的传统国学基础,1902年27岁的陈师曾还为了接受西方文化,东渡扶桑,在那里他也碰到了人生的知己,李叔同,鲁迅,并与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王鲁湘:鲁迅和陈师曾的友谊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趣味上头,就是对于当时候出土的汉魏的碑拓,金石文字是一样的爱好,那么在鲁迅日记上头记载了好几次,这个鲁迅和陈师曾一起去琉璃厂买这种碑拓的故事,而且在买碑拓的时候,因为陈师曾毕竟是一个画画的人,书法家,一个画家,所以他对碑拓的鉴赏能力肯定是高于鲁迅的,因此在这一点上,鲁迅经常买这种东西的时候,他征求的是陈师曾的意见,陈师曾跟他说这个好,这个买,然后鲁迅就买了。

解说:1914年到1923年间,鲁迅在日记中提及陈师曾70多次,他两个人如何一起游小市,互赠书、画、印章、礼物,鲁迅之弟周作人曾经回忆,一次陈师曾和鲁迅的朋友在街边吃饭,胡同里有一个结婚仪仗队经过,陈师曾甩开大家,独自跟着花轿,一路跟一路看,几乎与执事相撞,友人看此情景挖苦他心不老,看新娘子着迷,陈师曾也不辩解,但是后来才知道,他是在画风俗画。

吴为山:我想他是画这些就是普通的,就是画这个普通的市井人物,这些过去士大夫,文人画家,是不为的。

王鲁湘:对。

吴为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画那些高士。

王鲁湘:高士,画隐士。

吴为山:隐士,那么即使画一个书童,他也是跟着隐士后面的,或者是画一个这个,一个高士在钓鱼等等,在那个深山问道等等,所以呢,他直面现实,去画这个最普通的市井生活,那么这市井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烤山芋,这个耍猴,掏粪啊,掏粪等等这些。

王鲁湘:拉煤。

吴为山:这些东西啊,确确实实是陈师曾他作为一个出身,一个文化世家,历代书香的,这样一个高士,他应该可以是雅士,他来表现这些东西,它本身也是中华题材的一个重大的变革。

王鲁湘:对。

解说:长瓢高桶往来动,逐臭穿街了不闻,莫道人过皆掩鼻,世间清浊久难分。1915年至1916年之间,陈师曾创作了这套漫画式的《北京风俗图》。他舍弃细节化的描绘,而采用速写,诙谐的风格来表达对下层民众的同情,《北京风俗画》以此被视作现代中国漫画史和人物画的里程碑。

王鲁湘:这个掏粪的人,一直是这个北京过去的一大街景啊,这个现在不知还有没有,反正过去刘少奇,还专门接见过这个掏粪工,是吧,你看这个其实在20世纪早年的时候,陈师曾就已经把他画出来了。

吴为山:是的,他这个刚才我谈到的就是,像陈师曾这样一个文人,一个高士,他在这个现实当中找到这些题材,他是真的是动了心去表现。

解说:虽然没有确凿的记载表明陈师曾的艺术思想多大程度上与他日本留学经历有关,但是我们知道作为他同窗的鲁迅,非常喜欢日本浮世绘。这些赤条条来,描绘日本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无疑也会对陈师曾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归国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出了“眼光向下”的艺术思想,陈师曾的《北京风俗画》,可见与他挚友鲁迅有着共同的主张。另外陈师曾与齐白石的交情,也是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话说1917年盛夏,42岁的民国教育部职员,又兼画坛名家的陈师曾逛琉璃厂,无意间看到了齐白石的印章,陈师曾凭借一双慧眼,判断齐白石非同寻常,于是特意找到了齐白石的住所登门拜访。那时的齐白石初到北京,不被画界接受,穷困潦倒,陈师曾的此次到来,改变了齐白石的人生轨迹,二人成为了艺术上的知音,生活上的挚友。

王鲁湘:其实呢,这个陈师曾和齐白石啊,两个人虽然是在北京的琉璃厂认识的,但是两个人在湘潭有过一个相同的一个经历,只不过是在湘潭两个人没有同时见过面,也就是说两个人都在湘潭曾经拜我们湖南晚清时候一个著名的画梅高手叫做尹和伯,拜过他为师,两个人跟他一起学梅花,只不过是两个人学梅花的时候,不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头,那么齐白石这一幅梅花,是画给他一个湖南的一个老乡的,那么他画的时候,自然参照了尹和伯画梅花的这样一种风格,结果这一张画呢被陈师曾看到了,陈师曾就题了一个诗塘,那么在这个诗塘里头,陈师曾给齐白石的这个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诗的最后的两句,他是这么写的,酒后常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什么意思,就是说齐白石和陈师曾两个人在一起曾经喝过一场酒,趁着这个酒劲,陈师长曾和齐白石说,其实你没有必要画梅的时候,一定要像我们的老师尹和伯那样,因为你的性情,和老师尹和伯的性情是不一样的。

解说:齐白石早年画美人,人称“齐美人”。陈师曾见后道,你天性疏放,笔下出丑相,怎能画美人,应当学大笔写意画,以丑为美。1922年,陈师曾去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画展,他特意带去几幅齐白石的作品,逢人举荐齐白石,并把他作品的价格标得比自己的老师吴昌硕的画还贵,从此齐白石在日本名声大噪。

吴为山:他对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画这个农村里面的那个钉耙,还有农村里面很多的过去在中国画当中,都没有表现过的这些,他去表现。这个实际上也是与陈师曾,他所这个表现的这些题材,包括陈师曾面向生活的这样的一个做法(也很有影响)。

王鲁湘:也就是当时整个时代,其实已经从这个封建的王朝,转到了这个共和,转到了民国是吧。

吴为山:对。

王鲁湘:整个的政治已经趋向于这个民主,然后整个的这个民众,已经是国家的主任,但是美术上头,由于过去的传统的惯性,还没有艺术家去表现真正作为这个国家新主人的民众的生活。

吴为山:对。

王鲁湘:也没有给这种民众的生活以更高的美学上头的评价,那么陈师曾应该说是这一方面的一个,他的这个是一个滥觞,而且他的这个滥觞,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包括齐白石在内的一批当时候的画家。

解说:齐白石回忆陈师曾,我那时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绝无仅有。得交陈师曾做朋友,也是我一生可纪念的事。48岁时,陈时曾去世,齐白石悲痛万分的写了这段话,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陈师曾天资聪颖,集诗书画印和新知识素养于一身,但遗憾的是,他48岁就英年早逝,如果再活三十年,陈师曾的画会达到什么境界呢,他的学术地位,又将达到什么高度呢,有人说他会超过吴昌硕,会胜过齐白石,当然这样的假设毫无疑义,但从他的遗作来看可以确定,再向天借寿三十年,他的笔墨工夫将会更加出神入化。

王鲁湘:您看这一个花鸟册页中间,我觉得是能够特别见出陈师曾的笔墨功力的,尤其这一个兰石啊,文人画最重要的,实际上是通过他的这个笔墨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来体现他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他深厚的一个功力,因为这个长期的这个笔墨修炼啊,他就是把自己的心融进去了,我觉得他最精采的是他的这个用笔,这个用笔当中所这个墨色的变化,和用笔的节奏,速度,还有在谩不经意当中所表现的这个兰花的盛开时候的生命力,这个是非常这个了不起的,因为你看这些花瓣,这个盛开的一种生命气象,虽然是墨画的,但是可以感觉到这个色彩,可以感觉到生机勃勃的这个阳光照射之下,那个空气那么新鲜,兰花绽开。

解说:陈师曾为画,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平衡着笔墨,在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锋中觉知变革,在20世纪初,包括鲁迅在内的一大批文化先知,如康有为,陈独秀,都主张中国文人画休矣,画家应该学习西方写实画法,但是陈师曾目睹了中西方文化交锋之后,却反而非常笃定的提倡民族文化自信,而他的这种坚持,在那个时代尤为重要。

王鲁湘:在那个一样转折点的时候,他并没有片面地去提出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就是要彻底变革中国画的基因,要对中国画实现一个革命性的改革,他没有任何这样一方面的极端的观点提出,而且他反而在那个时候,重新提出文人画这个概念,以及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价值,而且对文人画给予了很多正面的这样一种肯定,那么这种肯定本身,我觉得在当时候的整个的一味向西画,偏导的这样一个环境中间,他其实有一种中流砥柱的作用,一种文化自信。

吴为山:我非常赞成你这个观点,因为是这样上个世纪,像中国画的改良啊,很大的这个程度就是用素描,用西画的这种光影啊,包括色彩来改良中国画,实际上西画的一个写生特点,包括它的光影特点,就是来表现这个我们眼睛当中所看到的一个,真实的客观外向世界,那么它也是充满生命力的,也是非常瞬间的,在这个瞬间当中,来体现一个客观的存在。

王鲁湘:对。

吴为山:那么陈师曾呢,他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呢他并没有落实在具体表现的形和色上面去,他是表现在这个通过观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这个万象的把握,他来找出它的生命力,流动感,找出它生命的力量,那么包括他画的这些,这个就是植物,还有这个疏果,特别是对那些兰花,这些传统题材的这个四君子的描述,他都充满了对自然观察以后的那种生命感。

解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师曾不拒绝西化,但他主张立足本国,兼容并蓄,辩证地提出宜以本国画为主题,舍我之短,秉人之长,在艺术理念上,他主张艺术家要避免宏大叙事,注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关照心性自然的流淌,齐白石晚年变法,一改文人正襟危坐的姿态,画草间偷活的小生命,画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他以小博大,成为二十世纪现代派宗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得以于陈师曾的艺术主张。

王鲁湘:这一套册页给人感觉特别亲切,好像这个这些环境就好象,就是画家自己的生活,家居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

吴为山:是的。他在画人物的时候,画一些现实,他画这些景物的风物,这个风景的时候,他也是这个画的一些现实上头的一些感受,有的甚至就是写生的,这个包括这些透视,都完全是写生的一种。

王鲁湘:这就南方自家院子里面一个小天井里头的景象,对吧。

吴为山:对。

王鲁湘:你看这个芭蕉,粉墙,茅屋。

吴为山:这个与他在南京,在这个南通,这些都是南方常见的一些景象。

王鲁湘:对,很可能就在南通教学的时候,画的一些常见景,园林江南的。

解说:陈师曾在京生活大概十年时间,这期间也是他艺术活动的高潮期,但是他却宁可当一个业余画家,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育上,他著书立说,启发民众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告诫世人,一切变革都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这个载体,《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研究》等著作的问世,是他送给世人的时代精神财富,不幸的是,就在他步入盛年,中国绘画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时,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吴为山:吴昌硕在他去世之后写朽者不朽,这个“朽”,实际上过去我们常常讲,对一个老文人,对一个饱学之士,对一个这个士大夫,我们经常讲他自己自称老朽,这个朽实际上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它的一个深厚度,就是一个朽木,这个朽木就是枯木,就是老木,那么这个要使这个老木不朽,它就要做成纸张,然后在上面画上这个笔墨,这个笔墨就是精神的遗传,所以叫朽木不朽,我们这次的这个展览当中,也是以木和纸为基本元素,你走进我们大厅,这个五楼大厅这个门口的时候,有一块大的木,上面长出了新芽,然后所有的这个陈师曾的这个作品,都放在这个毛毛的纸张上面去,这个纸张你可以看到里面的肌理,也可以看到里面没有融化的那个这个草纤维,这个木的树皮等等,这个呢这就是纸,但是陈师曾这些思想,他的精神,这个融于纸当中,去变成这个笔墨的精神世界,色彩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丹青图象啊。这个时候它就是不朽了。

解说: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中国美术馆会同北京多家文博机构,聚集其各类艺术作品两百余件,尤其是特设转厅,以“沙龙雅集”方式,勾陈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图部分还原陈师曾的艺术人生。

吴为山:我们过去对这个中国画的,这个在上个世纪它的这个发展,常常是强调了西洋画如何来融入中国,来改造中国画的,他呢恰恰的走的另外一条道路,就是说他在这个恪守自己本民族这个文化的传统基础之上,特别是在书法当中,在人文精神当中,这个在人文的理想当中他恪守,然后他再去吸收这个西洋画的一些表现方法,在理念上面,他更重于西洋绘画精神理念的一种接受,而不是在于这个仅仅表面的,光影和色彩方面。

王鲁湘:不是那些简单的语言方面。

吴为山:所以这个,我们今天来展示这样的一个,就是他的艺术成就,实际上也是一方面是回顾和纪念他,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我们今天的创新,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通过陈师曾来打开一个窗户,让这个更多的人,特别是今天这个各种艺术风潮,风起云涌的时候,这个各种新的观点纷呈的时候,我们展示陈师曾,也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好的一个回应汇报。

解说:1923年,48岁风华正茂的陈师曾去世,梁启超在为陈师曾致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2-10文化大观园 朽者不朽——陈师曾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2/10/95b0ace1-9b84-4bec-9806-462744901374.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