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少奇俄籍长孙重走长征路:中国是我的父亲 俄罗斯是我母亲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瑞金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县级市,8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至今瑞金境内还保留着红军广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井等180多处旧址,2016年盛夏,来自俄罗斯的阿廖沙来到瑞

解说:历史回到90多年前,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人士与武汉的汪精卫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因政治见解不同,矛盾激化,1927年8月1日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随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也相继爆发,起义部队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已区别于原国民革命军。

赖建: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下来以后,攻下汀州城,毛泽东眼睛一亮这,山里面竟然还有一个这么繁荣的一个都市,就在这召开了六种人的会议,什么人呢,社会各界,有教书先生、老衙役乃至地方的流氓头子等等,六种人会议,了解社会情况,了解情况以后他决定在汀州城的一切行动方针,他在这筹了六万块军饷,那个红军从井冈山下来的时候红军穿的衣服是农民的装束可以说很不统一,什么颜色各种服装都有,那他筹好银子以后那就替每个士兵每个士兵都重新置了一套军装。

解说:此时军阀忙于混战,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提供了复兴时机,1930年上半年,全国红军已发展到13个军,约7万余人,汀州这个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之地,也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顿时热绕繁华起来。

赖建:到现在它的繁荣程度到现在不减当年,你看现在都是非常繁荣,各种商业在这边经营,都非常繁荣。

解说:当地人介绍这条石板小路和80多年前的长汀老街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当年刘少奇时常会从这条小路上走过。

视频片段:刘少奇常常深入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解决实际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拥护,我们闽西人民至今都还很怀念他。

解说: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此后各根据地苏区各省也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这一时期刘少奇出任了苏维埃政府福建省委书记。

视频片断:1934年9月份的时候省委从长汀县城搬到这边,在这边住了半年,住了半年的时间,到了1935年的2月份,才搬到山里去,国民党合围十万国民党兵力,来围四都的时候才搬走。

解说:这些民房在过去的80多年间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1933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从上海迁到瑞金后不久与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并,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陈云都曾在这里工作、居住过,1930年夏天刘少奇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正是这段经历让刘少奇对苏维埃政府的经济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1931年秋天刘少奇回到苏区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期间全总组织召开了农业工人、店员手艺工人、纸业工人、苦力运输工人等全国性代表大会,为苏维埃政府的初期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杨荣彬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陪同阿廖沙夫妇参观期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杨荣彬(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苏维埃工会它是苏维埃政府的柱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一个是当时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那个时候苏维埃很艰苦很贫穷很落后,这个苏维埃搞的经济建设当时共工厂,工厂包括一些民办企业离不开这些工人。

解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政府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军事“围剿”并实行经济封锁,造成苏区工业品奇缺,价格昂贵,而土特产品因销不出去价格猛跌,为了增加物资供应,保障军需民用中央苏区开始创办了兵工厂、被服长、纺织厂等。

杨荣彬:当时的管理方法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它包括当年的劳动法,为什么带有著眼明显错误的地方,实际上是不适合中国实际,不适合苏区实际,执行起来一个是执行不下去,第二个是执行起来损害了当时一些老板的利益,我们只能说让他亏本,亏本下去的话很多就逃跑了,就逃跑了。

解说:1934年刘少奇发表论国家工厂的管理,强调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热忱,让工人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经过两年的摸索,苏区经济建设得到了恢复,各工厂源源不断地将枪支弹药军衣军鞋等军需品送往前线,瑞金当年仅24万人,其中有11万人参军参战,民众认购政府公债,捐集粮食支持苏维埃政府建设,当年并没有具体的数据记载苏区经济究竟发生了多大变化,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央苏区已拥有了21座县城,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250万。

杨荣彬:有明显的变化,你像当年是吃肉,以前经常吃不上肉,它现在什么呢,生活得到很大的改良,可以经常吃上肉了,就这是一个明显的指标,包括什么呢,包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受教育的程度苏区比国民党国统区还要高,而且高很多,这就是明显的变化。

解说:苏区的变化让共产党人看到了理想变为现实的可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和军事将领大部分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锤炼和成长,新中国的第一第二代领导人共和国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九位,都参与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建设。

杨荣彬:苏维埃政权时期这个它是一个可以说是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它是什么呢,治国安邦的伟大实践,可以说在瑞金这段时间这段历程,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这段历程,包括当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政权的建设,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视频片断:他在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时候他在这个地方办公,在这个房间里边吃饭,他在这个地方。

解说:中华苏维埃时期无论是哪一级的领导所有的办公用品都仅仅是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和几张长板凳,点的是马灯或油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阿廖沙很难相信爷爷当年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阿廖沙:这次行程一切都令我很感兴趣,比如事情都是怎么发生的,斗争如何进行等等,从有亲戚关系的人那里知道一些关于爷爷的事情,这很亲切也很有趣,因此当接触到这些爷爷当年用过的物品时仿佛能够感受到他手心传来的温暖,我努力地想知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艰苦时期他的想法是什么,通过这些东西我感受到了他的精神,这让我感到温暖,很高兴有机会拉近同爷爷的距离。

解说:1933年1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治局从上海迁入瑞金,在瑞金博古把王明路线推到了极致,毛泽东受到排斥,结果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中央根据地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实行战略退却,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率红军突围转移开始了闻名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阿廖沙:之前我读过关于长征的书,中学的时候老师也跟我们讲过关于长征的历史,“长征”这个词我从小就知道,书本中写的内容是一件事,真人讲述关于他们父辈的故事,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我从我姑姑刘爱琴写的关于爷爷的书中了解很多。

解说:南山镇钟屋村始建于清代,红九军团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据文献记载,刘少奇曾数次来过这里,钟鸣曾是南山镇钟屋村的一名基层干部,现担任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

钟鸣:我们表面上可能有喊过打倒刘少奇,我们的后辈们,我们那个时候还小也跟着会喊,但我们心里面很懂刘少奇我们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刘少奇在松毛岭战役期间在我们这边留下的(故事),那父辈们讲了不知多少了。

解说:钟屋村原本有一处戏台,文革期间这里的戏台被红卫兵强制拆除,松毛岭战役期间刘少奇曾在这里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

钟鸣:红卫兵的借口其中的一个,就是它是封资修的东西,第二个是跟刘少奇树什么黑标榜(这一类的话题),所以把它给拆了,我小的时候知道那个戏台很漂亮,但是在我们这边留下历史的痕迹那是由于特别的年代毁于一旦,全部都没了,原来刘少奇在我们这边他亲自会写一些重要的东西,在墙上什么都会写,因为有这个问题,那个房子的墙壁啊在文革期间就被墙壁都拆掉了。

解说:戏台被拆除墙壁被推倒,但有关刘少奇的故事却一直都在流传,1934年4月,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中央苏区大片地区相继失守,6月国民党东路军六个师向苏区松毛岭逼近,大兵压境时任苏区福建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却在离松毛岭最近的钟屋村住了下来,他亲自筹粮、募款、征兵,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救治伤员。

钟鸣:我们这个地方当年南山镇大概是12000人左右,在五年的苏维埃时期里面我们牺牲的是2000多到3000(人),几乎每家都有。

解说: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战士战死在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保卫长汀支援前线刘少奇在长汀县召开了福建省委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为便于独立领导和适应游击战争环境实行干部地方化,各苏区政府成立独立团、独立营和游击队,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阿廖沙:如果没有这种英雄精神的话就不会有胜利,只有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胜利,代价巨大,很多人为此牺牲,但他们是为了理想而死,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取得胜利,很好的是这段历史传给了下一代,下一代应该了解这段历史,记住历史,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会淡去,所以需要加强宣传重要的是不要歪曲历史。

解说:1934年12月1日,为突破封锁,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之间开始抢渡湘江,当红军的前卫部队刚刚过江,五六架敌机飞到渡口,开始对后续过江部队实施了轰炸扫射。

视频片段:你好,你好,今年有多大了,87,我五岁那年,红军当年过河时在那里休息了一会,休息了个把钟头,有些是过去了过去了万把人,过江的时候炸死的人多,没过去的就被炸死了。

解说:马根本今年87岁,五岁那年经历了湘江上这惨烈的一幕,80多年过去了,凤凰嘴渡口至今还流传着十年不食湘江鱼,三年不喝湘江水的传说。

视频片段:这些历史都是我们老一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给我们的,那是为什么三年不吃湘江鱼,因为当时飞机炸死的人太多了,鱼吃的都是人肉啊,所以就不吃湘江鱼就这样解释。

解说:湘水之滨的茶园渡口,阿廖沙站在水边,感受着爷爷当年从这里上岸时的心境,乌篷船静靠岸边,烟雨朦胧,这里看不出一丝血雨腥风的痕迹,不过这位当地村民却还依稀记得红军曾从这里走过时留下的民谣。

歌曲: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视频片段:记不起了,我不大记得起了,就唱一段。这个歌其实在本地还是很流行啊,很流行,我回去拿歌本来唱,我手机里都有,是这个吗?

歌曲:你看的真啊,看的真,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嚎,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阿廖沙:今年旅行对应得时间是1934年1935年,时间上要早一些,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国内战争,国内战争与同国外侵略者的战争相比戏剧性要强些,为什么,因为这是同一国人民的战争,两兄弟可能会在不同的阵营互相对抗,父子也有可能,当然这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国内战争时间红军损失的多的多,达90%的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

解说:从瑞金出发沿高速路驱车八个小时后就进入了湖南道县境内,这里是阿廖沙的奶奶何宝珍的故里,车子刚刚进村,在这里等候的众乡亲就团团围拢上来,向远道而来的阿廖沙夫妇嘘寒问暖。

视频片段:我是何宝珍的堂侄,你是侄子,您是他堂叔,对对,堂叔,这个是她原来住过的房子,这是公堂。

解说:何宝珍又名葆珍,曾化名王芬芳,湖南道县人,1918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率先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湖南学生联合会代表,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声援工人罢工斗争被开除学籍,何志远是何宝珍的堂侄,从父辈们那里他听说过很多关于姑姑的故事。

何志远(何宝珍的堂侄):她爱说公正话,比如谁欺负谁她站出来第一个就说公话,那时候跟我们爸爸们他们小时候玩的时候也很逞强的。

解说:经学校党组织联系,何宝珍被分配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子弟学校任教,也是在这一时期,她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慧,后经两人介绍,与刘少奇结为伴侣,婚后生有两男一女。

何志远:她说大的叫刘允斌,老二她说是女儿,就是现在那个刘爱琴,老三刘允若。

解说:1924年春,刘少奇何宝珍惜别安源赴广州工作,此后夫妻俩四海为家,大革命失败后何宝珍又随刘少奇辗转于华北、东北、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冬,刘少奇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后,何宝珍带着小儿子刘允若留在上海,任全国互济总会的领导职务兼营救部部长,何宝珍的营救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1933年3月她被宪兵逮捕,1934年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唐忠勇(道县文物局负责人):当时好多当地(人)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这里还是白区,国民党是在报纸上登了一下,所以当地好多人都买不起报纸,所以他当然也不知道,只有他父亲可能偶然的时候看到了,就知道她牺牲了。

解说:刘少奇在长征途中得知妻子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的消息,18年后,1951年12月3日,刘少奇到南京雨花台缅怀烈士,在烈士纪念碑前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无数的革命先烈处死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阿廖沙:关于奶奶我知道的更少,我们只看到过一张奶奶的照片,照片上她很年轻也很漂亮,也是从姑姑的书和她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奶奶的事情,她是一个坚强的,精力充沛的年轻女性,这次我们去了她的故乡,去了她住过的房子,那里我了解到了她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了解到她如何走上革命之路,她如何成为妇女革命运动和学生革命运动的领导等等,那里我还见到了很多亲戚,奶奶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我很高兴同他们交谈,去了解他们,这很有趣,这也将我和我的家族根源联系了起来。

解说:长征初期,由于错误战略战术,红军的战略转移变成了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军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

视频片段:刘少奇当时是红八军团的中央代表,在黎平会议后呢红军八团撤销编制以后他担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遵义会议后任我们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在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意见和主张的,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以赤水河为轴,在川、滇黔来回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实现了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这是我们著名的四渡赤水,这是运动战的一个光辉典范,毛主席最得意之笔。

阿廖沙:我之前也是军人,我明白当时的条件状况,我知道当时是在怎样的条件完成的长征。我毕业于军事院校,在那里学习了战略、战术、兵法的历史等等,现在那些我们能够看到肖像的长征领导者他们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他们是在战争已经开始的过程中学校的这些战略战术的,那个时候要艰苦的多,同时还要做出决议,领导部队,保障供给,当时情况凶险复杂,真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成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

解说:一路上,阿廖沙听到了许多有关长征的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每个故事里都有爷爷的身影,每个故事也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

阿廖沙:俄罗斯是我的母亲,而中国是我的父亲,因此我是从心里认同所知道的历史,所到过的地方,甚至有的时候在大巴里看到窗外的风景、乡村、人民时都可以感受到这就是自己的祖国,这里的人就是自己的同胞,中国曾经发生的事件我都认为是自己祖国的历史。

[责任编辑:马超 PV031]

责任编辑:马超 PV03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6-10-01我们一起走过 重走长征路——阿廖沙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10/01/d954ef88-79d4-4cd3-ac25-3bb9a3e9ae20.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