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神人外传之与闾丘露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凤凰卫视

闾丘露薇, 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后,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当面称赞道:“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2002年她又两度前往

闾丘露薇, 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后,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当面称赞道:“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2002年她又两度前往阿富汗采访,成为唯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她冒生命危险成功进入巴格达采访,曾露宿约伊边境,是全世界唯一采访到战后第一批逃离伊拉克的难民的记者,也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闾丘的英文名是Rose(玫瑰),她也是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一次出访中主动走到她面前赠言:“事业要追求,安全要保证”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凤凰卫视北京站首席记者胡玲

 

这篇稿,约了有一个多月,一拖再拖,其实忙只是借口,不知道该如何去写,更多的是因为惶恐,因为——

闾丘是我在凤凰,第一个真正意思上的老师。

2004年,胡玲第一次跑“两会”新闻,据说这是师徒二人唯一的合影

2004年春节过后,作为在深圳凤凰工作过一年,之后又在英国深造过的海归传媒硕士,我雄心勃勃准备卷起裤脚挽起衣袖在北京打一场的时候,遇到了闾丘。那个时候,习惯被大家称呼为“战地玫瑰”的她,刚开始掌管北京记者站不久。

战地玫瑰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在人大凤凰会馆一楼电梯口,下班的时间了,我刚出电梯门,迎面看到她帮摄像提着脚架——(注:那个年代摄像扛的都是大机器,脚架可是十六七斤的液压型),匆忙赶电梯,估计刚拍完活儿。我急忙鞠躬自我介绍,大概意思说我以后就归您管了,您多指教。闾丘笑了笑,没说两句话就BYEBYE了,记得她当时一身黑,跟电视里的样子感觉相差很大。(高冷到冒烟的赶脚)

之后,整整一个多月,我天天在会馆三楼台式电脑前,傻坐着,每天不知道干嘛,也没给派活儿,就这么干晾着。摄像钟明亮之后聊起来,说看我那个时候一个人在看国外网站,特可怜,也特格格不入……在北京初春的寒风中,那顶看似骄傲海龟帽被吹得七零八落(很难想象胡玲当“菜鸟”时的模样)。一切从头再来,盘活资源,寻找选题,然后再鼓起勇气,主动给闾丘打了报题的电话。

再后来,第一篇稿子,被她一句一句全部划掉,“怎么能这么写,要用自己的话,你先理解了,再去动笔。”第一次带摄像独立拍片,电话给她报稿,颤颤巍巍,不夸张的说,手都是抖的……无数次,推倒重来,再写,再改,到底什么是新闻,到底什么是重点,到底什么是角度,到底什么是自己的语言,到底你采访前有没有做详细的功课……???

毫不夸张的说,那一年,绝对是我新闻生涯的魔鬼训练营,闾丘就是麻辣教练。直到有一天,后加入的周延转述了闾丘的话,说让她可以看看我的稿子,写的不错。那一刻,我眼泪都快下来。(哈哈,抱歉我还都记得)这或许,就是导师的力量。(严师才能出高徒)

闾丘还有的撒手锏,就是“交代事情,只说一次”,以及“夺命连环CALL”。

一个电话打来,你必须在第一时间接起,占线要立马挂掉之前的电话。如果不幸在洗澡,出来一准会看到五六通的她的未接电话。并且在接她电话时,必须要确保笔和本就在手边,她交代的采访,只会说一遍,没记清楚,再打过去问,那就完蛋了,准备好挨批吧。你没有解释的机会,只有把采访做到位。偷懒,打马虎眼,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同一新闻场合别的行家堵到人,你却没有,那就只有老老实实挨训。

新闻采访回来,稿子必须在路上已经写好,配音,编辑(当时用的还是对编机以及膝上编),光纤传输到香港,要在十五分钟搞定。如果半小时还没有传,闾丘的电话一定会打来问。我一直都很奇怪,她自己已经这么忙,怎么还能如此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莫非是有顺风耳、千里眼?)。随时都像一根紧绷的弦,一刻时间都不能浪费。

不爱红装爱钢枪。图为阿富汗战争时期,闾丘采访时与民兵的合影

现在,每每有新人加入北京站,我和摄像钟明亮,都会给大家忆苦思甜下,想当年闾丘在的时候……看看你们现在,都不敢累着,更别说骂了……(咳咳,听见没,新人别娇气)

在之后三四年的日子里,每一天都疯在新闻的路上,马不停蹄,记得和闾丘一起出差过几次,第一次是河北,当晚自己就喝醉在厕所里怎么也出不来,摄像师老魏差点儿破门而入把我搬出去,恩,那是在凤凰的第一次喝大。闾丘也喝得不少,但第二天一大早,居然就像没事儿人,下田采访,该干嘛干嘛。还有一次是报道连战2005年陕西行,几天连轴干下来,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已经累得睡了又醒,醒了又睡,闾丘却一直写专栏(记者中的战斗机)……

从如何写稿,如何采访,到如何不折不挠的坚守……在我看来,那句老话,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一分的机遇,造就了一个人的成功,放在她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如果说,机遇和时代,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闾丘,作为学生和后继者,她教会我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那份工。

闾丘站在美军进入巴格达后的街头

之后,即便是闾丘离开北京回到香港,碰到大的事件,无论写稿或是该如何提问,拿不准的,我还是会习惯性给她打电话。她也总是会第一时间接起电话,给出意见。08年汶川地震,在国外采访的她赶到四川,我们没有碰上面。2010年玉树地震后,我拿到凤凰优秀记者大奖,在香港总部会上找不到她,她短信回复,我有去听你的发言……

“霸道女总裁”的feel

闾丘的离开,其实对于我来说并不突然(2015年,闾丘露薇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有一件事儿,我们同事私下议论很多,当着她的面从来没敢说,那就是自从她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后,整个人的状态其实不夸张的说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的。不再那么紧张紧绷,开始变得柔软。每年两会回来,都会觉得她小女人了很多。聊聊八卦,去金湖吃个饭。

从新闻记者,到评论员,再到公共知识分子,闾丘的每一步都会被我们关注,包括最具争议的小孩儿尿尿事件。我不认为闾丘本身有任何错,这个社会对于良心评论,只以政治标准来判断,是很可怕的事情。大家已经不能安静下来,听一听理性的声音,面对不同的意见。

闾丘露薇在她的新书(第七本)发布会现场

我在想,闾丘之所以一直吸引着我,是她对新闻理想,对新闻价值观的坚守。她说之所以离开,是不愿现在就能看到十年后的自己。而这样的危机,是每一个传统媒体人都在面对的,包括我自己。

闾丘那个时代,或者说“战地玫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为一个突发性的新闻,成为一个名记,永远不再可能了。相反,一个出位,一个炒作,一夜成为网红却成为常态。对于我自己来说,08年汶川地震的经历,对于记者来说,是异乎寻常的一次新闻经历,是中国在新闻打开的一个大口子,能被我赶上。想起那个时候,二上北川,闾丘让我撤,我坚持不撤,那是我们的第一次争执,回过头来,才明白了作为一个上司,她对自己的关爱。 

图一闾丘在阿富汗,图二胡玲在汶川。师徒二人,在各自的新闻“战场”(经过“魔鬼训练”后,胡玲瘦成介样)

这个时候,写起与闾丘的二三事儿,其实更多的是怀念,那个新闻风华正茂的时代。

我庆幸,自己经历过……闾丘在追寻着自己的不依附,自由,与尊严,我则常常会想起老爸对我说的一句话:“闾丘是你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凤凰名人馆:讲述凤凰人的故事,分享凤凰人的感悟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责任编辑:蒋泽君 PV032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