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清华免上体育课的钱钟书:直到碰上杨绛才“破例做春游”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的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员的这条古驿道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一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核心提示: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的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员的这条古驿道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一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凤凰卫视5月28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著名女作家杨绛因病辞世“我们仨”终团聚

姜楠:著名的女作家杨绛曾经在自己的散文《我们仨》中写过一个“万里长梦”,在一条雾蒙蒙的古驿道上她一个人跌跌撞撞,想要找到自己生命中最挚爱的两个人,丈夫钱钟书和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写作这个场景的时候距离钱钟书和钱瑗离开人世整整过去了5年,但是每个阅读到此的人都能从她曲折的笔触下读出一个失去至亲的老人内心巨大的痛楚。2016年5月25日,杨绛平静地离开人世,热爱她的读者在追思一代才女的同时也感喟我们仨终于能团聚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从与亲人离散到再次团员的这条古驿道四季交替中杨绛怎样走完了她的人生,并以一百岁高龄完成了钱钟书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2011年杨绛录音:朋友们同志们,钱钟书年轻时曾对我说过一句心里话,他说我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他当然知道自己不是有钱人家子弟,他首先先得有个职业图生存,剩余的精力才能用来做做学问,他的志愿不大却也不小了。

解说:2011年10月15日在首都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走进钱钟书的读书生活”的活动,应邀参加活动的钱钟书的亲朋故知将自己所亲历亲闻的有关他的好读书勤治学的往事在场的所有读者分享,而刚刚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完成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更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发行出版,十一年的精心努力,二十册厚厚的笔记,只因为十三年前的一个承诺。1998年12月19日,饱受多年病痛折磨的钱钟书等不及妻子杨绛赶到床前便自己合了眼,或许心上有太多事情放不下,他走时有一只眼睛没有合好。

陈洁(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直任编辑):像钱先生呢他的多学术成果没有能够来得及公之于众吧,然后留下的大量的笔记,和一些遗作,那杨先生她是怀着巨大的悲痛在清理战场,就是说我要把钱先生的学术怎么能够让更多的让大家知道吧。

解说:为了让“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已年届九十本已身心交脆的杨绛对钱钟书的全部手稿开始精心的整理排编,她后来回忆道“此中的艰难辛苦难以言表”。

2001年杨绛录音:抽屉里这个那个我不知道呀,而且我都没有明白他没有分咐我呀,我都分不清这个是什么,他的外文里头有德文我不懂的,意大利文我不懂的,拉丁文我不懂的。

薛鸿时(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多少年了,一页一页这种耐心细致拿剪子浆糊贴,粘贴,补就是,有的已经变脆了,成两半了,她还要拿纸去贴好就这样。

解说:而当2011年中文笔记正式发行出版时未莅临活动现场的杨绛用录音的形式代钱钟书表示感谢。

2011年杨绛录音:他今天准是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儿,能体会他的心意。

解说:钱钟书字默存,1910年出生于诗书礼仪家学深厚的无锡钱家,有着“江南才子”之称的父亲钱基博望子成龙,对长子钟书殷殷教诲,教会中学毕业后饱读中西方诗书的钱钟书以英文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进入清华的钱钟书已创下读书第一、发表文章第一“横扫清华图书馆”等多项记录,最让同学们叹服的是他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乔冠华称他具备了“照相机式的记忆”,但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杨绛:他哪儿都没玩过,都是我带他玩,那个时候清华,反正清华到那个4月29日是校庆,校庆那天清华园那个就是颐和园特地为清华学生开放一天,平常是关着的,那么那一天呢,所有的清华学生全部都到颐和园去玩,那么有的人就骑小驴也有,我会骑他不会,有的坐黄包车,我想他一定是坐黄包车的,有的是骑车,那么他大概那个时候颐和园呢他是去玩过的,去游过的。

解说:在清华免上体育课的钱钟书直到碰上杨绛才有“破例做春游”之举,而面对杨绛从不愿多谈童年生活的钱钟书第一次敞开了心扉。

杨绛:一般我们出去散步呢我就是爱说废话,我说许多废话,那么我就想讲我小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他都不知道的,他听了觉得挺好玩的,说你写下来就是这样,那么他就是说我想像我要回想小时候你的小时候挺幸福的,我的小时候我想来想去什么事都是苦的,我说哪会这么苦呢,他说哎呀,都是苦的,因为算术不会做,要想办法给人家我给你做篇作文你给我做个算术,要有答卷的,叫别人给他做,所以他这是一件苦事。那么他说我好像觉得老是做坏事,拙手笨脚做坏事,砸了什么东西了,做坏了什么事情,好像总是做坏事,所以我想想小时候苦极了。

解说:1910年一出世的钱钟书就由大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水”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就算有,也没出息。

杨绛:那么大伯伯呢不会教他这些,大伯母到底不是亲生妈妈呀,亲生妈妈不敢再去管这个孩子了,那所以他有许多事情呢就是从小没人教,所以特别的拙,比如他要戴一个手表他不会戴,我现在戴的是钱钟书的手表,因为他不会用皮带,他每一次用皮带扣上他要叫我给他扣,那么我就给他弄一个松紧的,他就拉上拉下就完了,这种事情他说他拙手笨脚就是他最笨。

解说:钱钟书爱读中西方诗文也爱写,在清华学习的第三年,他遇到了同样爱诗的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家中排行老四,1911年出生于北京,后因父亲杨阴杭时任京师高等检察厅长,不愿在军阀政府沉浮而举家迁回老家无锡,已经是东吴大学政治系大四学生的杨绛因为醉心文学创作,最终踏上无锡开往北京的火车,一年后她正式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研究院,在入梦之梦的清华园,在古月堂下杨绛初遇钱钟书。

叶廷芳(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就觉得天作之合,两人的知识背景,两人的智力的那种强度高度都一致,而且没有听说他两人有拌过嘴或者吵过架。

薛鸿时:(钱先生)不是说朋友都笑他,有夸妻癖嘛,就是不停地说起季康,季康,就是特别赞赏,他说是三个合一,又是妻子又是情人,又是知心的朋友。

解说:历经过战乱饱受了离情,这对相濡以沫的伴侣却从未经受过人天两隔的伤痛,1997年早春,两人的爱女钱瑗因肺癌晚期匆匆辞世,仅仅一年后钱钟书带着对妻子的万般歉疚也离开了,望着未合好眼皮的丈夫和他尚且温热的身体,杨绛伏在丈夫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薛鸿时:杨先生没流泪,钱先生戴了一个法国式的帽子,最后是我把他推殡葬工人的车,因为我是煤矿工人,我也会推车,后来我就拿过来我推,推到火化炉前头然后杨先生就在那里看,就看,不忍离去,好多人就走了,她不忍离开啊。

解说:当时已87岁的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三年后杨绛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在钱杨两人的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好读读”奖学金。

2001年录影:因为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钟书,和我们的女儿钱瑗,那个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前边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呢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呢就是说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如果要升学呢,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呢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一个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解说:半生颠沛流离的钱钟书和杨绛一世清贫生活,而改革开放后两人的著作在海内外不断出版再版,不同语言译本更是层出不穷,有人认为两个人的稿费足以为杨绛“买一个大豪宅”,而杨绛仍按照我们仨曾商量好的毫无保留地将夫妻名下的所有稿费捐赠出来,两位清华师长鼓励年轻一代的清华学子“好读书,读好书”。一个书香门第的才子,一位出身名门的才女,清华园中结良缘。

杨绛:他每一字用皮带扣上他要叫我给他扣,一个承诺,多年坚守只为让“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薛鸿时:杨先生就在那里看,就看,不忍离去。

杨绛著《洗澡》反思政治运动下知识分子命运

姜楠:从2004年到2016年十多年间,从93岁到105岁杨绛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先后出版《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等作品集,与《杨绛全集》同时出版的还有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是杨绛给自己1988年长篇小说《洗澡》写的续作,作为杨绛小说作品代表作的《洗澡》,与钱钟书在民国时期协作的《围城》被评论家誉为工力悉敌的双臂,以清丽洗练的叙述风格和女性独特的观察力,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之下的境况和命运,而杨绛对这一特地时期自己和钱钟书的经历所进行的反思也力透纸背。

解说:1949年的上海从美国归国一年的陈衡哲、任鸿隽夫妇宴请即将赴美的胡适,同时被邀的还有钱钟书杨绛夫妇,席间重任晃惶惶然,在去留问题上都显得摇摆不定,而钱杨却早已下定决心留在祖国,钱钟书常引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的钱钟书一家于1949年8月24日登上火车两天后到达了母校清华,开始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前国高校院系调整,两人一同调入当时位于北大燕园的文学研究所。

朱虹(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当时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是这些个老专家不叫同志,都叫老先生,我觉得就是有一点那种,我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有一点歧视的,好像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是老一代的学者。

解说:那时不少女性追赶潮流已纷纷穿起了灰色布衣长裤,胸前两排口子腰间一根皮带的列宁服,而杨绛依然故我,仍穿她的上海旗袍,乘坐人力车,还撑一把小阳伞,见人总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聚酯温文尔雅。

朱虹:我还特别记得有一次人大什么选代表,在我们也不怎么太当回事,反正那天你总是要排队去投一张票吧,但是我特别印象深,她那天穿得特别整齐,就是为了来投这一票,这个是我觉得在其他的,当时所谓的老先生当中是不太多见的。

解说:但是杨绛自己却说从文学研究所1953年成立到1977年改革开放,二十五年间我是一个零。

叶廷芳:解放以来要做学问是很困难的,因为政治运动相当多,不仅要求你参加这些政治运动,而且你不参加的话呢就要有形或者无形地就说白专道路。

朱虹:这个白呢就是资产阶级是白色,你想白俄,白军苏俄战争是吧,这个是挺一个比较严重的,这个帽子是比较大的。

解说:“反右”之后,文研所掀起了“拔白旗”运动,当时对三面白旗的批判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因郑振铎因公鱼烂而作罢,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因海外学界的不同评价而中断,只有杨绛这面白旗被“连根拔下还撕得粉碎”,双反运动最终落下帷幕,但是曾师从于钱钟书门下却负责撰写的批判杨绛材料的杨耀民却始终没有走出愧对师长的阴影。

朱虹:他就说这件事情我真对不起杨先生完了他就告诉我了,他那时候算是新党员,他说就是谁谁谁,就是一个党委,负责领导团支部的党委委员,他说那个人有点看不上他,那个是一个老干部,他是基督徒,完了解放之后就愿意跟着党走是吧,就是入党,但是可能对这个(人)也看不上,就指定他写这个,好像是一个考验似的,他就是很不情愿的。

解说:文革中这个曾经批判杨绛的文章是“资产阶级思想又抬头”的杨耀民自身身亡,至死也没有勇气当面向两位先生至歉。

朱虹: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告诉杨先生,就是说这个人就希望杨先生能够原谅他,我可能写过信,好像我记得是杨先生觉得根本就不当回事情,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有怪罪他。

解说:双反过后,周扬认为拔错了杨绛这面白旗。热情鼓励杨绛继续翻译写作,从《小麦子》到《吉尔·布拉斯》再到《堂吉诃德》,尽管杨绛被认为“下笔即错”,但她的译作却领先于当时翻译界的主流观念。

朱虹:因为别人翻译就是论名家,我想翻译这个名家,她这个翻译本身就是带研究性的,等于是服务于她的学术观点,她不是仅仅是看这个作家,还是一个空白,她要光是她的文字那么好,她要光翻作家她哪个作家她都可以翻译,但是她是有选择,她是在这个体裁的范围内。

罗新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她翻的三部小说,中篇和长篇实际上都是流浪小说,流浪汉小说汉是男子,虽然杨先生作为一个女翻译家,翻译流浪汉说我觉得这个是很值得研究。

解说:精通英、法、西班牙文的杨绛热爱阅读中西方古胜贤哲的书籍,这些书不仅为她的翻译和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想象力,也成为她晚年心有所归的伴侣,而她也很愿意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清华众多的“小友”们分享。

2001年录影:外语呢不过是一个工具,那么有种种用处,比如你们做外交工作,推出去的外语人才,现在你们单单学外语呢后面还要学的东西多着多着呢,那么这个是一个钥匙,我就觉得钱钟书跟我不一样,他什么事情判断很快,一挑就挑出来,因为他底子好啊,他看的书多,你们读书读的多了这是好的这是坏的,一眼就看出来了。

解说:从新中国建立到1977年杨绛说我是一个零。

叶廷方:不参加话就要有形或者无形地扣一个帽子,就说百专道路。

解说:精通英、法、西班牙文的杨绛被认为“下笔即错”。

罗新璋:杨先生作为一个女翻译家,翻译流浪汉小说,我觉得这个是很值得研究。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田桐

首播时间:周六10:05—11:00

重播时间:周日21:40—22:3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姚熙雅 PV072]

责任编辑:姚熙雅 PV072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2016-05-28我们一起走过 杨绛:我们仨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p0.ifengimg.com/pmop/2016/05/28/e3284f98-c935-4f2e-9a6e-20f7eb4dd694.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