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是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日本法西斯走到了尽头,中美战时的同盟关系面临瓦解。两国都积极的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方面由战时的联华抗日渐渐转向扶蒋反共,在这一转变中赫尔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扶蒋反共政策也被称为赫尔利政策,奠定了战后三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十分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赫尔利,霍世亮认为他是当时“美国共和党保守派势力扶蒋反共政策的代表人物”。杨立宪则主张赫尔利是罗斯福政策的执行者和发挥者。陶文钊认为:“赫尔利终究是赫尔利,他在执行罗斯福政策时,总要加上他个人的创造和发挥,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从而使他所执行的政策带上个人的色彩。”那么赫尔利到底是始作俑者,还是推波助澜者?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赫尔利的行为和决策,略抒拙见,不当之处,祈盼指正。
美国作家洛贝克著有《赫尔利传》。赫尔利,1883年1月生于俄克拉荷马州,共和党人,曾做过律师,担任过胡佛总统的陆军部长。1931年访问中国,1942年初任驻新西兰公使,1943年奉总统使命前往苏联中东协调盟国对中东的政策。1944年8月,经马歇尔和史汀生建议,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来华,罗斯福的这个安排还是有考虑的,毕竟赫尔利来过中国并且具有协调经验。赫尔利来华不久,高斯辞职,他接任高斯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只做了一年的时间,后因协调失败而被迫辞职。
(一)、赫尔利的调停活动
马歇尔推荐赫尔利的初衷是想选一个“将支持史迪威,而且不想罗斯福原先的那些使者那样是个两面三刀的人”。然而事实证明,赫尔利是个“爱出风头、爱虚荣、无知而又傲慢”的家伙。费正清教授也风趣的讽刺他:“这个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美国人,爱好浮夸,头脑简单,是一个较早出世的里根式人物。”他在中国的“劣迹”引来的只能是嘲笑和唾弃。霍世亮先生也曾毫不客气的说:“赫尔利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也不是有军事素养的人,他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可以说基本上全无了解。”而这种无知也是赫尔利失败的症结所在。
赫尔利的调节从1944年8月到1945年4月2日在华盛顿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反共为止。之后,他的调停活动很少,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了。刚刚来华的赫尔利带着罗斯福总统的使命,显得踌躇满志。石博思在致巴特沃思的信中说:“(赫尔利)告诉高斯说,他要到延安去见中共领导人,并且相信他能解决中国两个对立派别之间的争端。”石博思认为:“1944年间美国政府曾在军事方面为促进中国的统一作了一些努力,为此任命了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军队,但是在政治方面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做任何努力,------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进入中国的政治图景,赫尔利将军是第一个在政治问题上与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尔利来华代表着一个新的美国对华政策时代。从1944年到1945年3月,赫尔利频频活动于国共两党之间。1944年11月,亲赴延安,与中共领导毛泽东、周恩来等谈判,签订了一份《五点建议》:
一、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合作,实现国内军队统一,以便迅速打败日本和解放中国。
二、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均承认蒋介石为中华民国主席及所有中国军队的统帅。
三、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用户孙中山之主义,在中国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双方将采取各种政策,促进和发展民主政治。
四、中国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位合法政党,所有国内各政党,均予以平等、自由及合法地位。
五、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个军队,中国共产党的官兵,经中央政府整编后,将根据其等级,享受与政府军队同等的待遇,其各单位军火和军需的分配,亦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点建议》是完全符合当时形势,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尽早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有利于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民主和自由;有利于避免内战,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五点建议》和美国在华目标暗合,所以“赫尔利对能使共产党同意他认为极为合理的解决办法一是感到兴高采烈。”但当他将之呈送给蒋介石时,才恍然明白被中共“骗了”。蒋介石是绝对不会接受《五点建议》的。所以国民党于11月17日提出三条《反建议案》:
一、中国国民政府为迅速打败日本和战后重建中国,希望保证有效的统一中国的所有军队。作为战时办法,在国民参政会开会期间,立即成为中共为合法政党。中共军队作为政府军队之一部,在薪饷、津贴、军火和其他分配方面,享受与其他军队同等待遇。
二、中国共产党在爱国战争中和战后重建中国中充分支持国民政府,将其全部军队交于国民政府和国防军事委员会控制。
三、国民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亦表赞成-是实行孙逸仙的原则,建立一个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政府,并讲制定政策,促进政府民主程序的进步和发展。
国民党的三条反间议案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也提出要求统一,也想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但实际上又把蒋介石的独裁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二条,实质是要收编中共的军队,取消中共军权。这是中共不能接受的。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血的教训造就教育中共在军队上、组织上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面对国共之间的僵局,赫尔利还是屈服于蒋介石的坚强意志之下,在调停方面变得无所作为。
(二)、赫尔利为蒋卖命
赫尔利公开走上亲蒋反共道路后,为蒋奔走造势,不妨分几方面简述之
1、力于解决蒋介石的心头之患,协调中苏关系,孤立中共。
在赫尔利之国务卿电中说:“我的报告,特别是呈送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将表明委员长对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怀疑虑。昨天他向我表示感谢,因为我帮助他奠定了同苏联改善关系的基础,他还头一次对我就该问题对莫斯科进行的两次访问,表示赞许。”国民党很快与苏联签订《中苏条约》,斯大林承诺支持蒋介石政府,“斯大林和美国领导人一样,看来宁可支持一个虚弱的国民党政权,而不支持一个捉摸不定的共产党中国,也不赞成通过内战毁掉一方。”蒋介石更加春风得意,“美国人也没能约束国民党劝服蒋介石,蒋介石比以前更加桀骜不驯和反复无常,不过他对美国和苏联双方都支持他毕竟是感到兴奋。”虽然美苏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但实际上又在推动着内战,中共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到了1945年春天,共产党人以对影响美国的政策这一点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中国局势更加紧张。
作者:
关春巧
编辑:
苏韶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