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西安市规划局前局长韩骥、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做客《听风录》,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下的中国文化。
邱震海:上周我们播出了不久以前在西安与一些西安和香港的文化学者,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展开的讨论。如果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文化在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当中国曾经衰败之时,我们的前辈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也就不应该为人们所忘记。
中国文化是否曾经是导致中国衰败的主要原因?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解说:从“五四运动”开始,或者说从更早的“洋务运动”开始,自从中国在鸦片战争全面衰败后试图重新振奋以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就首先从技术层面探求中国衰败的原因。当技术层面的探究失败之后,他们开始向体制方向探究,而当进入体制层面也无法回答所有问题时,许多知识分子就开始向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挖掘,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出了问题。
然而,同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几千年里成就了中国的辉煌,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衰败和上世纪的血雨腥风,但从20世纪末又开始造就了中国的重振雄风。到底如何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如果说1840年之后,当中国处于衰败期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呈现出批评态度;那么当中国重新开始进入上升期时,在经历了过去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又该给中国文化一种什么样的客观评价?
中西文化如何平视?
邱震海:在上个星期我们的第一期节目当中,主要是讨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弘扬什么?我们如果说复兴,我们是复兴什么?我们跟西方国家如何进行平视?如何进行国际秩序的调整?用文化的眼光,而不光是用国际秩序、现代化的眼光。那么过去几百年由于西方的崛起,所以西方的文化也变成了逐渐的强势,中国的文化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衰败、失败,中国的文化也必然成为一种弱势。
从千年纵横看中西文化秩序
邱震海:如果说我们今天在2008年这个大喜大悲的年代,我们在21世纪初,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在新的一千年开始,我们这代人都是非常幸运的见证了这个新世纪的转型,见证了这个新的一千年整个一个过渡的过程。那我们看这个问题,也许有跟我们过去,我们的前辈们,几代的前辈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一个角度。
因为从李鸿章们开始,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一直到孙中山、一直到毛泽东、到邓小平等等我们几代的前辈,他们一直在中国往下走的这个路上,审视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审视中国文化跟现代化的关系。而我们现在是在逐渐往上走的路程当中,当然这个路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境界。但是毕竟我们的角度,时空背景、角度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审视的问题现在是同一个,如果我们把中西方的关系先摆在一边,我们现在看看中国文化和中国现代化本身。
中国曾经衰败是否文化出问题
邱震海:过去我们的前辈们从李鸿章们开始,一直到康有为,刚才我说的几代,“五四运动”我们的前辈们一直在审视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中国文化是不是导致中国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五四运动”我们的前辈们先是从硬件上找原因,找不到了从体制上找原因;体制上再找不到了于是就从文化上,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终极的答案,我想今天我们也不可能找到终极的答案,但是我们尝试跟我们前辈们,用不同的眼光、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个问题,各位如何看中国文化?
不同背景下看中国文化
叶国华(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刚才邱先生你讲到我们过去的背景,一个是走下坡的背景来看中国,一个现在是振兴的背景来看中国,我看还要加一个。过去是在600年,地球那个时候环球主义刚刚开始,麦哲伦、哥伦布他们发现了新的环境,因此在那个环境之下,中国文化背景是这样子。
但是现在我们“神七”上天,我们以后的太空活动已经上天,现在人们都有手机,网上通讯这么发达,这也是个新的时代,而且我们也很可能跟外太空的来往会越来越多,等于过去欧洲为了打破丝绸之路的封闭,他们向海洋发展;今后我们要向外太空发展,这也是个不同的时代背景。
新技术下中国文化面临新挑战
叶国华: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来看中国文化,从中有什么可以呼应跟回应这个时代的,这也是我认为一个非常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文化缺乏进取心?
邱震海:梳理我们过去的整个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然后回答我们目前和未来的问题,王部长还有各位,大家怎么看中国文化到底是一种,在上个礼拜的节目当中,王部长也说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是一种非常柔性的一种文化。但与此同时,如果刚才叶先生讲到过去600年,我们知道600年前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他没有达到一个远征海洋的目的。但同时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扩张性,缺乏一种来自海洋文明的这种进取之心,各位是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