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需阻断传媒不必要的干扰 具体关爱胜过抽象鼓励
2008年05月30日 14:36凤凰网专稿 】 【打印

5.12四川大地震已经开始进入重建家园的第二阶段,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韩国坛国大学教授金珍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福国,以及曾到灾区的成都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邓红作客《震海听风录》。从对日本、台湾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的借鉴,多方位探讨四川大地震后家园的灾后重建以及灾民心理危机干预。

邱震海:如果我们现在把角度换一换,从心理医生放到社会大众,包括传媒,我们每一个关心灾区人民的社会公众,作为社会大众,包括传媒方面,你觉得在这个阶段如何跟医生一样,来帮助灾区的居民重建信心,也属于一种更加宽泛意义上的社会辅导。作为社会大众,应该注意些什么?

媒体应树立信心而非回顾创伤

陈福国:作为社会大众,作为很多媒体现在的报道,或者给我们所有的民众所展现的画面应该是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希望,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应该是从今天开始,而不是再去回顾过去已经经历过的创伤,或者再去回顾那些地震中间的感受。

活在当下而非沉湎痛苦

陈福国:所以我们说到底还是应该叫“活在当下”。让大家感觉到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步,现在我们所能够为自己改善的过程,是整个灾区重建过程中间的一步。比如说现在我们能够给大家能够讲清楚,现在我们做得过渡房,大概是几年,那个过渡房以后将会重建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应该在哪里,大概是什么规模?我们要注意点什么?

以具体计划建立对未来信心

陈福国: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对于那些伤残的或者没有伤残,但是经历过地震灾难这种感受的人,我们也不同区别的给他们一种心理支持。对伤残的人,让他们看到就是伤残以后他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学生他们今后的前途是怎么样的?我们的老百姓今后的发展趋向是怎么样的?一定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我们中国的这样一个灾难。

邱震海:注意每一个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每一个成员,你觉得在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什么?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

公众对灾民感同身受

陈福国:我们作为每个个体来说,或者我们作为一个大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对这个过程实际上要表示我们的共感,我们要体验到他们的苦难,同时我们也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和支持他们,当然这个过程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比如现在我们应该搞好生产的还是要搞好生产,搞好教育的,还是要搞好教育。然后我们能够让他们如果能够改善一点条件,我们支援他们。譬如说,那边的伤员现在到上海来了,到全国各地去居住了,我觉得这个办法是很好的。

邱震海:那么心理辅导只是整个的救援工作的一个环节。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除了心理辅导之外。第二阶段的救援工作还有许许多多面临的挑战,到底有哪些人挑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救灾进入安置灾民重建家园和重整信心的第二阶段,其内涵不仅包括对灾民心理重建的辅导,而且还包括更广、更深的内涵其中包括救灾物资的发放,商业网点的配置、灾民重返社会,并为社会所接纳,重建家园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等诸多方面。

邱震海:我们先聚焦在心理方面,您觉得跟日本的经验相比有哪些特点?

叶千荣:我发现很多共性,首先日本在震灾发生后的头两个星期灾民的特点是反复回忆地震的瞬间体验,这时候他们相对保持一种激动的情绪水准,但是在两个星期或,立刻进入低沉、无语乃至万念俱灰的状态。在这两个星期之后的状态是否会留下心灵创伤后遗症,对于心理医疗是极为关键的,是一个丁字路口。

需阻断传媒不必要的干扰

叶千荣:在这个阶段,有几个日本经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在第一个阶段他们进行了大量的释放之后,第二个阶段我们必须进行转移。这时候首先比如说要阻断传媒各种不必要的干扰采访,不要让各种传媒进入他们的避难场所帐棚来有意再次唤起他对灾难的体验和回忆。

第二就是在灾民之间,我想四川朋友是我们中国各个省份里极为开朗、极为顽强、极为健谈的。他们也会有很好的交流,这方面我们可以让他转移,因此第二个特点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转移,比如说在日本大家可以并不去谈地震当时体验。从打麻将、打牌到卡拉OK。以及外界的志愿者团体的各种愉快内容的服务都开始出现。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刚才教授说的提供给人展示希望的信息,这个希望的信息不是空洞的,他是来自于新的社区管理层面的具体的关于生活的,关于安置的,关于食品卫生的还有关于各种各方面他们今后生活有保障等具体信息,这也是很重要的。

邱震海:对台湾9.21大地震救援的情况,当时在心理辅导方面你觉得目前在中国,心理医师的辅导跟当时的台湾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救援者本身也需要心理辅导

金珍镐:台湾的心理辅导可能是跟中国的心理辅导差不多的。但是就我本身参加救援工作的例子,在地下室工作,这段时间里头,听到的惨叫声音,闻不好的味道,过了救援工作以后,差不多五年时间理,我把我的车,没办法停在底下车库里。

就是参加过救援工作的人也是一样,当时他们心理医生说,最好是过去接触的那些类似这个救援工作的人员,最好不要跟被救出来的人见面。因为他们回忆里再回想的话。对他们心理辅导也有负面的作用,类似媒体的采访,那些应该尽量避免。

灾后赔偿与补助应尽快建立

金珍镐:还有跟他们谈话的时候也有一个指南,就是有关地震的事情不要谈,只谈愉快的事情,给他带来一些欢笑的事情。然后我们这种过程里,台湾的辅导方面,他每次救出来的人到那边附近的一些政府,都定期地访问,然后看看他们心里的状态怎么样?还有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是怎么样?最后有的可以工作的人替他们安排工作。然后对他们的生活方面,房子方面也是要赔偿的赔偿,不赔偿的就要补助,这个很多要重建起来。

邱震海:那么在一场大灾过后,政府重建、心理辅导、社会人文关怀,我想这是每一个社会的公共成员,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思考努力的方向,那么在这方面我们继续我们在日本和台湾这两个嘉宾进行一下沟通。在日本现场是叶千荣先生。

分散灾民的注意力胜过安慰 具体关爱胜过抽象鼓励

叶千荣:我觉得跟日本有许多共同点,总之在这个阶段有两个关键就是转移分散灾民的注意力胜过安慰。

同时具体的关爱又超过抽象的鼓励,我们要停止对当时的回忆,用我们中国的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反而要“顾左右而言它”,要“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这点上,尤其是传媒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继续让灾民成为报道主人公,主角,镜头要对准他们,但并不是唤起回忆,反复的陈述当时的情况,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依然是全国、全世界关注的中心。

官员视察时机要恰到

叶千荣:还有一点就是行政人物出现在避难场所的频率也要恰到好处。志愿者团体的到来跟行政人物的到来,灾民会呈现不同的反映,他们会把不满和问题向行政人物诉求,要是行政人物仅仅陈述抽象的鼓励,也许未能解决问题,但是行政人物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出现,也能到很好的作用,这都是日本方面的经验。

传媒:从报道灾难到显示关爱

邱震海:一方面要灾民作为焦点,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唤起他们对灾难的过多的回忆,这两者之间怎么保持平衡?具体来说传媒的具体设置上如何进行?

叶千荣:我们的报道也要继续。报道的内容对地震很多灾情的回忆要开始转为全国人民是如何关爱他们,也是全国人民跟大家建立起新的联系,沟通的方式,会话的途径。

可与灾民建立通信联系

叶千荣:比如说在日本有很多在灾区的孩子跟未受地震灾害的孩子建立起通信的关系。交换日记的关系以及大家和受灾群众,包括亲戚以及亲戚的亲戚,亲戚又介绍了朋友建立起了许许多多的联系,未受灾的社区跟受灾的社区之间的通信联系,这都是很有效的。

邱震海:作为多震地区的日本和台湾,他们的抗震救灾的经验对今天的四川救灾,也许有着某些借鉴和启示意义,当然其中有一些是纯技术层面的,有些是观念乃至制度层面上的借鉴建议。不管这些经验是否适用,我们都衷心的希望灾区的重建工作能有序有效的进行和展开,同时也能告慰许多罹难同胞的在天之灵。

相关阅读:

台湾9.21大地震的救援启示

日本遇难者部分死于震后自杀 我们该如何避免

川震震出最大难民潮 解析512地震成因

吴敬琏:震灾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小

何亮亮专访梁光烈:救灾体现军队实力

韩总统李明博:为温家宝灾区洒泪深深感动

解放军救灾战斗力显示能同时打两场战争

《震海听风录》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三 20:15-21:00

重播时间:周四 03:15-04:00,14:15-15:0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