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大中华——山寨之旱
2010年04月06日 16:5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内容摘要:百年大旱中,一个贵州小山村的真实一面。2010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一场巨大的干旱却蔓延了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其中,贵州省多数地区属于重旱区。昔日壮观无比的黄果树大瀑布,如今只剩下1米宽的水流,每天断流达18个小时。这一场旱灾之严重实为百年不遇。

解说:极度干旱,12岁少年每天步行数小时,背水上山。

同期:杨锦麟:你看这一桶要多重?

王凯:上面写的是25公斤,也就是50斤。

解说:万般无奈,74岁老人卖了棺材,集资修建水渠。

杨锦麟:那你以后养老送终怎么办呢?

张万福:先吃上水,老了以后再说嘛。

解说:百年大旱中,一个贵州小山村的真实一面。2010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一场巨大的干旱却蔓延了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其中,贵州省多数地区属于重旱区。昔日壮观无比的黄果树大瀑布,如今只剩下1米宽的水流,每天断流达18个小时。这一场旱灾之严重实为百年不遇。

杨锦麟: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贵州的89个县,有84个是重灾区,有1740万人受灾,有571万人和200万大牲口,饮水严重的困难,如果你不走进贵州山区,……走进这一片干涸的土地,你对这些数字你根本就没有印象,也许印象也是模糊的。我们的摄制组走进了贵州,......我们实地的了解和感受,水对这里的农作物是多么的重要,水对这里的山民是多么的重要。

解说:我们前往贵州省的贵阳市,并从那里出发,驱车约三百公里,去探访位于重旱区的一个小山村中寨村民组。在海拔1400多米的半山上,我们见到了村里的副支书陶正华。他今年47岁,有生以来头一次见到这么严重的旱灾。

陶正华:蓄水池都干了,那个就是咱的这个蓄水池,包括这里原来有水池的嘛。

杨锦麟:这里原来是有水的。

陶正华:现在以前多少还有点水,这个池里面多少还有点水。

陶正华:其它的池子全干了。

解说:实际上自2009年8月份以来,村里60户人家的300亩土地就已经饱受干旱之苦了。而进入2010年以后,当地甚至没有下过一场雨。

陶正华:就是我们了解方才和七八十岁老人,都是在他有生之年这种干旱情况没遇到过。

杨锦麟:没遇到过。

陶正华:更不用谈四十六七岁人所见所闻了。

杨锦麟:我现在所处的中寨村,你看这一堆土,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的水分,而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半年。......如果未来的10天不再下雨,不再解决干旱的问题,今年的玉米种不下去,我所在的这些洋芋、还有小麦,几乎已经是颗粒无收了,如果玉米再种不上,那么今年中寨村这300多个人家,他们就吃饭就成问题,就不要说喝水。

解说:村民们主要种植的是玉米、马铃薯和小麦,而这些农作物无一例外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陶正华:小麦都是这个样子,所以说,相当于这,往年小麦大概是八十六七公分高。

杨锦麟:你说往年现在时候是八十六七公分。

陶正华:至少有那么高,今年只有一二十公分高,就意味着小麦被干旱侵蚀了,自己绝收。

陶正华:魔芋不行。这种你看,已经在发芽了。

陶正华:挖一个我看看。你看,它已经是死耗子了,没有什么水分了。

杨锦麟:死耗子。

陶正华:对。

杨锦麟:看起来是发芽的,但基本上没有意义了,就是你说的死耗子,没有水分,而且即便是长了芽,没有水,一样是没用,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了。

陶正华:对。

解说:去年的干旱已经让陶正华家的收入减少了一半,而目前旱情还没有舒缓的迹象,这更是让他感到无能为力。

杨锦麟:那么今年怎么办,如果是颗粒无收的话?

陶正华:去年的收成,今年(有得)吃,但来年就有问题了。

解说:中寨村的青壮年大多去了外地打工,在这样的大旱之年,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每天都要去很远的地方背水,往返数次才能保证家里有水饮用。

解说:我们在山坡上遇到了一个六年级学生王凯,他正背着一箱水准备回家。

杨锦麟:那么每天你要背几趟水?

王凯:放学一次。

杨锦麟:放学一趟。

王凯:星期六星期天,四五次。

杨锦麟:星期六星期天四五次,那么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反正这里没有下雨,都要靠你。那么家里喝的水,全部要靠你一个人?

王凯:不是,还有弟弟妹妹有的时候背。

杨锦麟:弟弟妹妹他年纪小,他能怎么个背法呢?

王凯:他看见我很辛苦,就和我背。

杨锦麟:怎么背呢,也跟你这个一样?

王凯:不是,拿几个瓶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