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囚徒--潍县集中营的故事
2009年11月09日 17:1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潍县集中营]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关押人士自办教育 学生按牛津剑桥标准学习 

解说:走进潍坊二中和与此毗邻的潍坊市人民医院院内,只见在一些高大的现代建筑物中间仍保留着几座灰砖尖顶的西式洋楼和几株遒劲苍老的枫树。这些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景物已逾百年,它们见证着这两个单位的变迁,也见证着在这里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杨锦麟: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这些2000多名的欧美人士,其中不乏有大家很熟悉的社会名流贤达,他们包括蒋介石当时的顾问雷振远,以及华北神学院的院长赫士,那么还有齐鲁大学的教务长戴维斯,燕京大学的教务长,是谁呢,司徒雷登,甚至包括大家所熟悉的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以及英国人的一位英雄,他就是1924年,获得奥运会400米冠军的埃里克-利迪尔。而这些人曾经是中国的上层人物,他们跟中国人相比,仿佛也高人一等,但是一夜之间,他们失去了自由,他们成了日本侵略者的阶下囚,他们也就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一起参与和见证了那一段法西斯铁蹄蹂躏之下的苦难的岁月。

解说:集中营内有3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烟台芝罘学校和天津的一所教会学校。当学校师生被迫迁到潍县集中营的时候,孩子们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

夏宝枢:从烟台,有个教会学校,运了500多个小孩,儿童,在这个集中营。所以他们马上组织学习,而且他们一点不放松,就是说这个学习就是按照牛津的标准,按照剑桥的标准。

解说:进入集中营后,老师们就开始考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教育委员会负责从侨民中挑选了各门课程的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一个幼儿园和托儿所,接收6岁以下儿童。根据英国和美国不同的教育体制设立了两个学校,接收7-16岁的儿童。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创造一切学习的环境。

夏宝枢:但他们确实困难,是非常困难,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他们都是在大石头,倒塌的房子,捡的木头,柱子,坐在柱子上,捡了大石头作桌子。书本根本也没有,他们纸张什么的都供应不上,最后他们只有用橡皮擦掉再写,写了再擦,没有橡皮就用其它的橡胶东西来作橡皮。

解说:孩子们没有教室,春、夏、秋三季他们就在室外上课,山东的冬天寒风刺骨,狭窄拥挤的宿舍此时成为了孩子们的教室,他们就挤在床上、坐在行李箱上面上课学习。

夏宝枢:特别是教育孩子守纪律,要树立剑桥、牛津的这个风度,比方说他们有一首歌,坐要坐正,站要站正,吃饭不能满口塞,要吃饭,要没有声音。

解说:在前往潍县的时候,老师就嘱咐孩子们把书本都带在了身边,在集中营内课本是循环使用的,高一级用完要传给下一级,英语、法语、拉丁语、数学、生物、历史、地理,几乎每一门功课就是这样学了下来。

夏宝枢:有一个人他偷着带进去一罐子蜜,这罐子蜜他也没吃,但是有一天早上看见,这个蜜里头有个小老鼠死在里头,哎呀,这怎么办,最后,因为物资太匮乏了,没办法,他把那个小老鼠拿出来,一点一点把小老鼠身上的这个蜜都挤出来,这个蜜他照样吃了,这个老鼠他也舍不得丢了,也吃了。

奥运冠军

解说:利迪尔,孩子们最喜欢的传教士老师,他曾是著名的奥运会冠军,他放弃了在英国的一切来到了中国教书育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李爱锐。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爱锐叔叔”。

杨锦麟:出生在中国的埃里克-利迪尔,曾经代表英国参加1924年奥运会,他获得了400米的金牌,他是苏格兰人,但他是英国的民族英雄。这位民族英雄也同样成为潍县集中营的阶下囚。

解说:在集中营里,利迪尔被指派担任学校理科教师,并负责组织集中营内的体育活动,他还担任管理员,照料单身男女和孩子们居住的两大集体宿舍。他会主动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如打扫厕所,用煤粉和粘土制作煤球等脏活。除此之外,他还主动照料营内的老人、病人和体弱者,甚至为他们排队买煤、买配给品、劈木材。

夏宝枢:他负责体育部门,体育的组,他完全投入了这个集中营里面的体育工作,经常组织运动会,经常自己做很多这个器械,体育器械,比方说做棒球,拿破布,绑在这个,做棒球棒。

解说:当时,集中营里没有任何化学课本,利迪尔凭借自己超凡的记忆力,居然编写出一本化学教科书。所有的方程式和化学实验都被记录在这个小本子上。后来,数十位青年人主动提出,让利迪尔当他们的老师。

杨锦麟:也就在日子最难煎熬的时候,忽然传来了潍县集中营的欧美人士可以作为人质,来作为交换战俘这个消息,埃里克-利迪尔是其中之一,据说他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下令钦定的,但是也就是这位虔诚的清教徒,他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自己选择和集中营的这些孩子们,以及当时的所有一两千名的集中营的难友们在一起。

解说:利迪尔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的有尊严并积极地活着的信条被大家所坚持。

在日本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利迪尔曾经留下了一首诗:“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