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下的南就水
2009年03月11日 16:0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杨锦麟] [走读大中华] [南就水村]

农民想要保住土地,自然有他们的计划。李全父子,孙建申都希望能搞个加工厂来推销村里的核桃和板栗。但是,资金的短缺,知识的匮乏一直阻碍着他们的发展。

家电下乡政策是积极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自2008年12月起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家电在农村的普及,不单是改善农民生活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提高中国农民获取知识的能力。然而,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南就水村民当中,大多数人对家电的渴求不是那么强烈。

杨锦麟:你家里怎么样,有用吧?

孙建申:冰箱我还是没用,我不是在家里待着,我还是没用的,就是说比较实惠一点的。

杨锦麟:比如说。

孙建申:像现在空调、冰箱对农村来说,现在我就感觉就是说,这是结婚的需要。

孙建申:不是现实生活需要。

在城市人眼中,家电是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按孙建申的话来说,家电对农民并不是必须的。对于未来的发展,对于能否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他们感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可以搞加工贸易的资金。

杨锦麟:有没有考虑说这村里有一点文化、有点外面经验的人来这里组织起来一个农贸公司,来这么一个重新的发展。

孙建申:有这个想法,是有,但是就是说缺少这个平台,就是说我们也没有这个经济基础。

杨锦麟:主要是经济基础。那么生产工具,技术培训是不是需要?比如你这块就需要一些比较先进的更科学的一些种蘑菇的技术。

孙建申:像我这一块就是液体菌种,现在我用的都是固体菌种,如果要换成液体的话时间能缩短一半,这是我知道的,但是我没这个能力。

杨锦麟:为什么呢?是技术不行还是资金不够?

孙建申:就是资金不够,一套设备下来也是很多钱。去年,村里的玉米、板栗、核桃都在跌价。村民的收入并不稳定,他们并没有能力拿出大笔的资金做深加工的工厂。但李何军说,就算农民现在有足够的资金在手,他们也缺乏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而知识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需求。

杨锦麟:那么南就水应该说解决温饱了。

李何军:对对对。

杨锦麟:那么南就水可能是面临一个问题,跟其他的乡村一样,要继续维持现状还是改变现状?维持一个现状说老实话大家也觉得还可以。

李何军:是是是。

杨锦麟:那么只是维持现状不够吗?

李何军:不够,绝对不够。

杨锦麟:为什么不够?南就水目前最大的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何军:最大的解决问题还是老百姓的收入。

李何军:对,再一个就是老百姓一个文化素质也得提高。

一味的阅读书本知识,对于没有上过几年学的农民来说,未免有些难度。为此,李何军非常希望能有农业技术员下到农村来手把手的指导他们。

李何军:我感觉来的时间短,主要是加大手把手介绍一下。就是说亲自到现场带领老百姓住上十天半月,手把手从这个果树生长,然后摘果结果系统的讲一下,还有修剪果树,我觉得那样比较好。

杨锦麟:现在是最缺的是技术,而且技术最缺的是技术员,技术员不是来蜻蜓点水,每次来看看吃顿饭就走,住个十天半个月,手把手地教,搞一个培训班。是不是这样子。

李:对。

来到南就水的第三天,这里下起了09年的第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中,留下了我们行走的脚印。在走访了这几家村民后,我们感到这个村子并没有被历史的阴影所笼罩。而我们的脑海中却始终想象着1942年大扫荡的惨痛景象。在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们决定冒着风雪,徒步两个小时,上到黑龙背惨案的发生地,去缅怀历史。

杨锦麟:在南就水我们要走两小时的山路,攀登到太行山更深处,那有一个叫黑龙背的地方,1942年的5月26号,有36名躲藏日本鬼子扫荡的老乡就在那个黑龙背的山洞里头,被扫荡的尾随而至的日本侵略者活活地用刺刀挑死。李全大哥的父亲就是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两个姑姑也到现在还找不到踪影。这就是这个村庄的记录,为什么这个村庄的人民有那样坚韧不拔的劲头,跟他们本身,跟这个中华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一起成长一起见证是有关系的。

《走读大中华》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07:00--07:40

重播:(周日)18:15--18:5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