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下的南就水
2009年03月11日 16:0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杨锦麟] [走读大中华] [南就水村]

1942年5月26日,日军在这里屠杀了三十六名村民,被称为黑龙背惨案。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中期,这里的村民为改变生存生活条件,倾尽全力,用了12年的时间,肩挑背扛,劈山凿洞,修筑了8.5公里的山路,凿通了324米长的过山隧洞。这个不寻常的小山村就是位于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东南部的南就水村。我们驱车400多公里,跟随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教授的脚步,来到南就水,来感受一个中国普通的山村那些不普通的故事。来探寻这里的村民,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杨锦麟:不用鼓掌,不用鼓掌。《走读大中华》,我们来到了河北邢台一个著名的山村叫南就水,为什么来?这是老区,长期陷于贫困的状态。第三呢,这里的乡亲们用12年的时间打通了一个跟外界世界相联系的通道,在我眼前的就是李全,就是他带领了乡亲们用了12年的时间。最关键一点,我们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教授,她引我们到这里来,到这个现场来体验中国农村的实际的情况,来体验在国际金融海啸这个大环境之下,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它要面向什么,内需最大的市场是什么,我们的农民兄弟他最需要什么,农村建设最需要什么,

南就水,位于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东南部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因村庄坐落在南沟泉水边,因此,取名南就水。如今,6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的南就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这里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可以说与世隔绝。村民们如果要到其他地方去买卖东西,路上就要花去至少两天的时间。几代人都盼望修一条通向山外的路,这种想要尽快脱离闭塞环境的信念,支撑着南就水人12年,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修路目标。

杨锦麟:我现在就在南就水村一条很著名的隧道的门口,那么在我身边的就是我们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全,还有我们的副书记老孙,那么他们都是这条隧道的当年的参与者,也是它们的主要的策划者。12年前,也就是这两位老人家,他们带领着村民一起一凿子一锤子就凿出了这个山,我想请我们的李全大哥给大家介绍,当年为什么动了这个念头,要凿这个山洞?

李全:南就水三步走,第一步解决吃饭,第二步把山树栽完。栽10万棵树。栽完以后还是出不去,要是往外出,到路罗40里,到乡政府35里。如果遇到雨天半年不能出门。

据李全书记说,当年凿山洞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机器作为辅助。完全依靠南就水人自己的力量,一砖一石的凿开。

杨锦麟:都是用人力挖出来的?

李全:都是用人力,当时也没有机器,也不知道有机器,也没见过什么是钩机,什么是铲车,没有见过这个东西。

杨锦麟:完全是锤子凿出来的?

李全:一般都是修的时候,包括这段路,都是铁锹、铲,排子车推出去的。

杨锦麟:有用点炸药吗?

李全:有炸药,凿上炮眼,然后用炸药,炸完以后推出去。当时就有个顺口溜,为什么,这条路是生命之路,

杨锦麟:生命之路。

李全:要不然南就水人就不能生存。

山洞隧道的打开,给整个村庄带来的便利是可想而知的。近年来,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山货再不会因为交通的不便利而滞留在自己手中,村民的年均收入已经从1000多元提高到了3000多元。山路开通后,越来越多的南就水人走出了山村。来到大城市谋生。孙建申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

杨锦麟:怎么看南就水,你印象中的南就水还没有把山洞凿出来,基本的情况跟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孙建申:那差别就大了,当时都是土路,是吧,你说运输,你说卖个东西,山货什么确实不方便。这个洞子通了以后你看就是方便,往沙河走啊,这就是对我们经济,增加我们的收入起到一定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实是比原来方便多了。

凿通了山路的南就水村,比12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外界联络的便利,为他们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李全书记告诉我们,过去,没有姑娘愿意嫁到南就水村来。村里40多岁的光棍有很多,而如今,家家都娶了媳妇嫁了女儿,不少人家已经住上了自己盖的新房。南就水人已经开始考虑长远目标了……

嫁女不嫁南就水。这是12年前,周围村子广为传播的一句话。现如今,南就水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村里大部分男人的终身大事也得到了解决。我们在南就水村走访的期间,就凑巧赶上李全书记的亲戚嫁女儿,身披婚纱的新娘,敲锣打鼓的队伍,以及红玫瑰和喜糖,如此内容丰富、如此富有现代气息的乡村婚礼,让我们由衷的感到:南就水人的生活的确不一样了。

杨锦麟:在南就水村,我们行走,赶上了嫁闺女的喜庆的日子,我们也就好奇的来走一走。南就水村在没打通这条路之前,是一个没有人愿意嫁进来,没有人娶出去的地方,但现在不一样了,路打通了,一通百通,喜事就来了。

点击进入《走读大中华》节目组博客>>>

点击收看完整《走读大中华》节目>>>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