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外媒看中国国庆 报导用词考究
2009年10月02日 11: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外媒看国庆:“picture perfect”

吕宁思:请各位注意,无论是《时代周刊》还是《路透社》,他们在报道中形容中国国庆庆典完美的时候,用的并不只是perfect一词,而是picture perfect这样的复合词。虽然一般这也可以翻译成为完美,但字面准确意思却是画面完美,也就是说用这个词形容事物的完美,只是说你看上去很美,或者说这种完美的感觉是营造出来的。如此说来,这些西方媒体的溢美之词恐怕也是有所设计和保留的。

旧闻新解:国歌六十年 命运多起伏

吕宁思:众所周知,这首中国国歌的原名叫做《义勇军进行曲》,而它的历史际遇和命运起伏,也是和国家政治风云紧密相关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原本来自于田汉1935年2月份创作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的主题词,配曲由音乐家聂耳写成,当时主要为了激励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抗击日寇。从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起,60年来也历经了确立、废止、修改、恢复、限定和争论等曲折的过程。开国前夕,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建了以马叙伦为组长,叶剑英和茅盾,也就是沈雁冰为副组长的筹备会议第六小组。负责拟定新中国国歌方案,为充分发扬民主,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定后,分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八天。

国内各报和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在中华大地和海外华夏儿女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但都不尽人意。当年的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马叙伦等主张再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徐悲鸿等许多委员表示赞成。只有郭沫若、田汉等人认为,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合时宜了,提出要修改意见。郭沫若还亲自拟定了三段,但大家可以想象,绝大多数人没有同意。毛泽东也认为,还是保留原歌词好,所以他后来在一份有关国歌的文件上批示“拟用,居安思危”。周恩来也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够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了。

会议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于是,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议。就是说当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代国歌一唱就是十七年,直到文化大革命,江青把田汉与周扬、夏衍、阳翰笙一起诬蔑为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文艺黑线代表人物,也就是所谓的“四条汉子”。田汉含冤惨死于狱中,他的全部作品都遭到禁止,于是在外交场合,虽然仍然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但不唱歌词了,成了只能奏而不能唱的纯演奏曲。

文革十年,《东方红》实际上取代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当时的国歌。文革结束之后,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已经不能够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为了填补国歌歌词的空白,修改歌词建议,1978年又提到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大会上。经过几个月的发动和征集,收到了一大批新歌词词稿。经过讨论,最后确定由李焕之配写的歌词,提交大会代表讨论修改。但又存在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新歌词固然是气势雄伟,政治性强,而且能鼓动人心。但另一种意见认为,新歌词内容文字韵律都推敲不够,只是把几个口号拼凑在一起而已,韵律上也都不如原来的歌词。虽然有两种不同意见,但是修改国歌歌词一直酝酿已久,不可更改。

1978年的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是这样的: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社会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雄的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的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

不过,这新歌词并没有存在多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田汉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的6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时候,文艺界代表作家陈登科向大会提出了一个议案,要求大会讨论通过恢复原国歌的歌词。议案指出,新歌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很粗糙,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这个词反应冷淡,缺乏激情,而且不易上口。再说原词作者田汉已经获得平反,并且有了明确结论。不过,陈登科的议案也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当年大会秘书处只交付了常委会研究,便没有了下文。

那么后来在五届三次、四次会议上,陈登科一而再、再而三坚持提出。一直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全国人大1978年3月5号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第136条中,第二款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如此一来,已经传唱近70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地位被《宪法》正式的确认了,这既维护了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又能够避免像1978年那样,轻易的更改国歌的事情再次发生,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今天,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如此繁荣、如此强大的国家,是否还要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还要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又有人提出要修改了,但是在今年2009年3月5号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一批委员认为,这样的国歌歌词承载着民族的士气,背负着不可忘记的历史,现行版应该保留,即便需要改词,也需要慎重而行。而从网络对此事件征求意见看,绝大多数人都反对修改歌词。是的,高唱国歌吧,让居安思危的警钟长鸣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第一次阅兵的时候,现场只有数十名外国代表,而60年来,中国的国门是不断开放,中国不但走出去参议各项全球活动,还作为主办方举办了一连串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盛事,向世界表明中国的胸怀。今天的凤凰观察,通过60年来的中国盛宴,回顾中国如何从落后孤立中走向影响力广泛的大国。

60年中国盛宴开怀纳世界

解说:开国大典的阅兵现场,外宾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朝鲜的代表,而60年来,新中国正是从孤立中走向世界。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急需外汇,从国外买入工业设备和生产资料。1956年冬,中国政府决定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就是广交会,对象主要是港澳地区东南亚商人,由此筹得大量外汇,西方对新中国的政治孤立,首先从经济上瓦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