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09年6月7日《文涛拍案》节目:卢武铉之死
初看起来,这更像是一部悬疑影片的序幕,而绝不像是那些在每天晚上的固定时间播报、充斥着枯燥冗长的外交辞令的国际新闻:一位受困于丑闻调查的前总统执拗地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纵使他的至亲之人也对此毫不知情。他在春意盎然的山路上平静地与栽种大蒜的农民交谈,以一种俗套的方式转移护卫人员的视线,以粉身碎骨的结局与那些萦绕在他身后的憧憧政治暗影道别,留在电脑中的遗言用看似平淡的语调表达了一种临别时刻的悲愤,不过显然并不足以完全解释笼罩在这起悲剧之上的重重疑云。
但现实政治本身总是比虚拟的故事更具有复杂性,再精妙的电影情节也无法揭示真实历史蕴涵的种种繁复奇谲的意义与可能。大韩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挣扎与蜕变、其现代化进程中潜藏的种种挑战与隐忧,在一瞬之间忽然为这场突兀的神秘事件折射出来。如果不考察这场将韩国带上新转折点的自杀事件暗含的诸多蕴意,我们就会错失一次窥视韩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民主化风险与前景的良机。
一
必须承认的是,对于韩国这个积淀了重重的历史负担与派系夙怨的东方国家而言,2002年-2008年在任的卢武铉代表了一种革命性的裂变,而这种转折的气质贯穿着卢武铉政治生涯的始终,甚至于这位历经坎坷的领导人的最后谢幕,都是以一种充满着诡异与惊奇的方式呈现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位出身底层社会的前总统都是一位颠覆既存秩序的局外人。他的根基牢牢地扎在乡土气息浓重的韩国南方的土壤中,连他最后的、被政府腐败调查打碎的人生希望,也只是退隐林泉,在书写、饮酒与田园生活中颐养天年。这与他的政治对手,同样有着寒微的背景却曾贵为韩国现代集团董事长的李明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缺乏后者在商界的显赫资本,不过这种欠缺本身却也是他借以获取政治支持的一种特质。
与那些军人、富家或者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韩国前任领导人不同,卢武铉的生涯完全是一部白手起家的个人奋斗史。他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过卢武铉并不为无钱读大学而苦恼,而是利用艰苦劳作之后的余闲,在建筑工地昏黄的灯光之下为获得进入司法界的通行证而苦读法律。他原本可以作为一位精明而冷漠的律师,在韩国日渐兴盛的城市中产阶级中获取一席之地。但1980年全斗焕军政府戕害左翼学生的“釜林事件”,却将这位风华正茂的律师的生命旅途撞入另一条轨道。看到那些学生的血肉之躯惨遭凌虐的场面,卢武铉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深处郁积的义愤感迸发出来,他由此变成了一位专以人权诉讼为业的律师,开始直言不讳地抨击全斗焕政府的专权与腐败,在万千电视观众的睽睽注视之下与家资万贯的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及政府高官做直接的辩驳。在一个为儒家文化所主宰的、民众对于政界与商界上层怀有天生的敬畏乃至惧怕的东方式社会里,这是一种具有革命性与煽惑力的创举。慷慨激昂的言辞与充满正义感而咄咄逼人的形象,开始为卢武铉赢得一支忠诚的支持者大军,也为他后来出人意料地取得大选胜利铺平了道路。
像在2006年的政变中被推翻的泰国前总统他信一样,卢武铉也是一位通过绝无瑕疵的民主选举上台,却为城市精英所不喜的争议性人物,其中的差别只不过在于他不拥有他信那样的庞大财富。虽然他在上任之后不久,便因被认为革新力度不够,而让许多有着相同贫寒背景的拥趸感到心灰意冷,但他特立独行的作风依旧为韩国政治局面带来了一股新的趋向。
二
也许是由于早年的贫寒经历使然,卢武铉的施政风格带有某种明显的民粹主义痕迹。他推崇清廉,摒弃韩国政坛长久以来的陋习,对于商界保持了一种漠然的疏离。卢武铉在内政上倡导向社会上的先天或后天的不幸者实行政策倾斜,在外交上则进一步抒发了韩国人特有的对美国爱恨交织的情绪。他熟练地使用互联网、博客等现代化的沟通工具,接近并迎合那些具备新式思维的年轻人,从中拔擢人才作为自己的辅弼。
像中国流行的“80后”、“90后”的称谓一样,那些作为卢武铉支持基础的年轻人被称为“386一代”。“386一代”将同样是在二战之后出生的卢武铉视为他们的旗帜,支持卢武铉的民间组织“爱卢会”,也基本上是由这些年轻人组成的。他们在年龄上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在心理上则仍然留有青年期叛逆、激愤与理想主义的残余,虽然20世纪80年代全斗焕政府的高压政治使他们的少年时代充满压抑的回忆,但20世纪60年代他们出生时却正值朴正熙统治之下的经济繁荣年代,自小较为丰裕的家境使他们更富有民族自信力,彻底摆脱了日本殖民时代给其父辈留下的心理自卑与矮化的阴影。
对于整个韩国而言,美国势力的存在是它不得不面对的宿命,这件事也时常牵动韩国民众敏感的神经。美国在韩国的驻军,不时发生的性侵犯事件,以及美国在韩国历史上的历次政变与动乱中扮演的至今仍然成谜的角色,让韩国的普通民众耿耿于怀,充满猜忌。顺应这种情绪的卢武铉,与他的前任们相比,对于韩美关系似乎总是缺乏热情,宁愿前往平壤拜访金正日,而不愿在民众眼中被看作向美国卑躬屈节者。不过在东北亚险象环生的地缘政治情势之下,任何过度的反美主义都不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派兵参加伊拉克战争、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行动表明,他在实质上并没有背离韩国立国以来的亲美作风。
卢武铉所代表的这股若隐若现的民粹主义倾向,似乎是某种地区性的大潮流的反映。近年来韩国、泰国、中国台湾地区,民粹主义的幽灵都有抬头的征兆。在东亚地区繁荣波浪之下悄然涌动的民粹主义暗流,或许将具有拉美民粹主义的躁狂性与危险性,但这并不抹煞它所具备的某种历史的必然性。无孔不入的、令所有人绝望的贫穷会产生教导人们安于现状的效果,而经济兴旺却贫富悬殊的场景则会激发一种天然的不平等感,这种情绪可能以一种颠覆性的、狂暴的形式释放。韩国在卢武铉的治下并没有遭遇这样的爆发,但在他突如其来的去世之后陡然增多的民众集会与暴力冲突的阴影,则似乎隐含着某些征兆。随着亚洲各国告别昔日的贫穷,民粹主义可能成为一股呈现升势而不会轻易退却的潮流,亚洲那些新兴的民主国家以及期待着拥抱民主的国家,也许必须对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卢武铉选择的决绝的弃世方式,也许已隐晦地预示了这种民粹主义可能具备的暴烈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刘波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