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文化大观园 > 消息站 > 正文 |
|
考古价值
“南海I号”应是水下考古新坐标
记者:随着“南海I号”考古发掘的展开和深入,史学家、考古学者能开启哪些方面的崭新研究课题?
景李虎:现已出水的2000多件完整宋代瓷器,产生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不同地区、不同窑口,那么当年“南海I号”是边买边走,还是在一个类似“广交会”的地方买完再运走?为什么当时“广交会”出产的瓷器拥有那么多异域风格的产品?商人、中转商是如何沟通、交流,共同生产出这种“来样加工”的异域风格货品?这些话题都可以无限延续下去,都是以前历史学、考古学所没有涉及或展开的。
我们为什么采用整体打捞?就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原貌。我们要解读历史,首先要还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原貌。这不能按照我们今天的设想,因为历史中隐藏了太多我们所不知道、想象不到的细节。以前我们根据古书、历史书解读宋代历史、宋代生活,所获的信息实在太有限了。因此,我们对“南海I号”采取整体打捞,不丢失任何历史细节,最大限度地保留一条接近历史原貌的通道。
记者:照您的观点,“南海I号”的价值应当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给它定一个指标?
景李虎:无论是耗资1个亿的整体打捞,还是放置在耗资1.5亿的“水晶宫”内永久保存,都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水下考古新方法。为什么今年广东有高明古椰贝丘、深圳咸头岭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崭新的考古方法,并且获取出丰厚的考古信息。
打捞上岸后,我们将会把“南海I号”放置在与海底相似的海水条件内保存,目标就是让它尽量长时间地延年益寿。古人为我们保存了800年,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1000年。否则,我们既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后人。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南海I号”应当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新坐标。比如今后中国水下考古再发现新的沉船或遗迹,我们就可以拿来跟“南海I号”比一比,这船是不是涉及国际间贸易的?有没有保存800年?是不是完整?货物有没有5万件这么多?打捞方法、保护方法是不是像“南海I号”这么先进?
珍贵文物价值、独特历史价值、开创性的考古方法,决定了“南海I号”许许多多独一无二的特点。这告诉我们必须依照“南海I号”树立一套全新的价值判断和研究体系,我们不能用其它重大考古发现简单地去套“南海I号”,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新坐标。
争鸣
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
“海上敦煌”提法有助享誉国际
2003年,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曾率专家队考察“南海I号”的出水文物。随后他大为震撼,挥笔题写了“海上敦煌在阳江”7个大字。昨天,他向记者解释了“‘南海I号’是‘海上敦煌’”的说法。
黄伟宗向记者解释了将“南海I号”与敦煌对比的原因:“首先,从文物量上来看,“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文物总数约在5万至8万件,超过敦煌莫高窟5万至6万件的文物数量;其次,二者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
黄伟宗认为,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遗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两种特产:丝绸和瓷器: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但由于骆驼背驮颠簸,只能运输丝绸、茶叶等不易碎物品;瓷器等大件物品必须从海上运输。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I号’集中了当时全国几个主要瓷窑出产物,是迄今最古老瓷都和瓷路之体现。”
黄伟宗解释说,敦煌是佛教传入、传出交融的产物,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标杆性遗址,如今已经被联合国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南海I号”出土的大量“来样加工”的文物,也是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标杆。“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海上,‘南海I号’足以像敦煌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标志那样,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
黄伟宗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季羡林、饶宗颐等学者的努力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开始获得世界认可。‘南海I号’在自身的地位、价值判断上可以有多种阐释,但是不应该抛弃‘海上敦煌’的说法。这是‘南海I号’未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国际广泛认可的一条捷径。”(完)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