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文化大观园 > 消息站 > 正文 |
|
考古专家会聚阳江“会诊”保护问题,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担心——难耐“折腾”,“南海I号”出水会散架
日前推出《“南海Ⅰ号”堪比海上敦煌?慎评!》一文后,在考古界、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围绕“南海Ⅰ号”的价值定位、后期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争论一直在持续着——
被海底淤泥封存了800多年的“南海Ⅰ号”即将出水,7月份保存在12米水深的“水晶宫”内。从海底淤泥换到人造海水内,古船业已疏松的船体会不会松散?文物会不会因此遭受影响?
昨天一批中国考古界知名专家聚首阳江,商讨解决对策。
见证了“南海Ⅰ号”整体方案几次论证的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南海Ⅰ号”到底该怎么保护?这是中国考古界未来20年内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针对“南海Ⅰ号”的价值判定、如何进行后期保护等问题,记者专访了这几位国内知名的文物保护专家。
关于打捞保护
由“软床”移到“硬床”受得了吗?
河北沧州曾出水一具宋代千年铁狮,铁狮原本置身泥里,打捞上来后放在水泥台,结果没过多久,铁狮就散架了。
刘庆柱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记者:作为考古界资深专家,多次参与了“南海I号”整体打捞的论证。您如何评价这一方案?
刘庆柱:“南海I号”是一个历史的模型,历史的细胞,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历史原貌。要最大限度地提取这个价值,这就必须采用整体打捞。以往的水下考古方法,一般是将船内货物捞出来、将船体分块取出,但是这片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这种方法必然丢失非常多的宝贵信息。
为什么我们反对盗墓呢?虽然同样获取了宝贝,但是盗墓破坏了历史信息。好比我们在墓葬里发现的墓主人嘴里含的玉颔,如果被盗墓者单纯地偷走,这个历史意义和信息就丧失或者变质了。
破解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往往比宝物更重要。整体打捞方案虽然是首创,具有风险,但是它是最适合“南海I号”这条重要古沉船的打捞方法。
记者:瑞典的木质沉船打捞上来后经过脱盐处理,裸露在真空里,而“南海I号”是要保存在水里。目前,考古专家们针对“南海I号”在水晶宫里的保存提出了不少担心,从海底淤泥移到人工海水,高盐分的海水、水中的微生物、寄生虫会不会侵蚀木质?
刘庆柱:很多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南海I号”以前在近30米水深的海底淤泥里,现在放到12米的人造海水中,压力和环境全变了。沉箱打捞出水的时候,古船体会不会因为失去海底压力,如同失重一样造成船体开涨?失去压力后,又在水晶宫内要重新承受12米水深的压力。一来一去,古沉船受得了吗?如果轻易拆掉保护它的沉箱,发生散架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专家们必须先对木质船体的承受力作精确测量,但我目前还未看到这样的研究报告。
据我判断,“南海I号”在海底虽然被淤泥覆盖,但是船舱里肯定灌满了海水,不可能是真空的。所以,古船船体一直是与海水直接接触的。现在我们把古船放在水晶宫内,应当说环境的变化不算太大,水和泥的比重差不多,肯定比直接裸露在空气或者放置在真空中更利于沉船的保护。
我还有一点担心:“南海I号”以前睡在“软床”上,到了水晶宫之后也可能直接放置于水泥硬物之上,这种改变非常大,应力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船体裂变。
这样的教训有前科,沧州曾出水的一具宋代千年铁狮,原本铁狮也是置身于泥里,上岸后放置在水泥板上,结果没过多久,铁狮就千疮百孔、分崩离析了。所以我说,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必须依据严格的科学参照,我们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古船的伤害。
记者:什么样的环境最利于“南海I号”的保存?放到水晶宫里是不是应当打开沉箱?
刘庆柱:根据专家们论证的方案,“南海I号”放入水晶宫发掘和保存,迟早需要把沉箱打开的,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建一个透明的水晶宫的必要了。不过,考虑到打捞中两次压力的较大改变,是否打开沉箱、如何打开沉箱、何时打开沉箱,就需要经过充分的测试。现在有人提出,挖掘一层文物、拆开一层沉箱,或许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南海I号”在海底已经保存了800年不朽,那里独特的微环境为我们今后保护“南海I号”提供一份最可靠的天然数据。所以,现在文物考古专家们必须仔细研究一下那里的微环境,移植水晶宫后,必须尽量减少微环境的改变,对于海底盐分、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微生物等数据都要得出一个最为稳妥的平均值,然后施用在水晶宫里,否则古沉船的木质很可能在水晶宫内发生霉变、腐烂。
不过,这涉及海洋学、生命化学、物理学,防腐蚀等多学科、多技术的课题攻关,难度非常大。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