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行:庞朴讲述儒学真谛
2009年04月20日 20:0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鲁湘:巍巍大成,森森松柏,中正平和的雅乐中,2009年度的清明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拉开帷幕。说起来,中国人的祭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身后的第二年;当时,为他主祭的是积贫积弱的鲁哀公,其规模、用度、排场,今天想来当十分窘迫;此后,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始开皇家祭孔之先河;又过了多少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华大地,祭孔大典终于登峰造极。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直以来,中国人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而两千年不间断地祭祀一个肉身的人,并且这个肉身之人又非富非贵、非亲非故,而只是一个难以入流的教书先生——是什么支撑着中国人的热情呢?我们走进山东大学,造访了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造诣颇深的庞朴老先生。

庞先生:按照礼制的规定一般是一年两次。春天就是在清明。最高的,最隆重的唐、宋、元,元代很奇怪,元代这是个外族人,但是他给孔子的封号啊,都是相当高的,相当高的。包括它的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是王,不是公也不是侯,大成至圣,最圣之圣。以后一直就没有动。

解说:祭孔典礼的仪规历朝历代各有出入,但无不循例而制礼作乐。清顺治时期,祭孔祀礼的规格被再度提升,已成为“国之大典”。

庞先生:但是到了1919这个时候,就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有点麻烦了。民间主要是青年起来反孔的意识和行动,闹腾了一阵。再后来的进了民国1949年以后的情况我们都知道,现在看来1949年以后,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五四运动”的延续。现在呢就是,先是家祭,现在恢复公祭,公祭是县一级的省一级的,还是国家级的,现在没有。现在对黄帝的祭祀是国家级的,对孔子的祭祀还没有。

王鲁湘: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公祭了,是由政府主导的,这实际上也是表明了一个对儒学,包括对孔子个人的一个态度的转变吧。

庞先生:对对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同的态度,具体落实到孔子会有祭孔上的一些变化。因为大概在二十一世纪,或者二十一世纪前夕吧,那时候确实我们发生一种信仰上的一种,有人说信仰危机,也可以说是信仰危机,就是我们的信仰产生了混乱,过去曾经信仰的,极力主张的现在发现有问题了,过去曾经批判地,极力反对地,现在发现里面有的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这个有这样一个颠倒和变化,首先是在民间发生。

王鲁湘:然后在知识界。

庞先生:对对对,政府当然也感觉到这个问题,政府当然它也感觉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统一这十三亿人口呢,是不是,最后发现这个孔子的思想还是有作用,在中国,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王鲁湘:而且在民间生命力还很强。

庞先生:在民间生命力很强,你稍微给点余地它就会活动很好,当然它也会有些副作用,有些不健康的东西,但是主要的主流,那还是好的,是好的,是决定中华民族之所以为这个样子的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殊性的东西。

王鲁湘:就是它曾经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

庞先生:两千多年的文化,你看世界上别的远古文化都断了,有的就消灭了,有的断掉了,只有中国这个传统文化,它不仅不消灭,它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延续下来,它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

解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昌平乡,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相传现在的这个鲁源村取名“鲁国之源”就因圣人孔子出生于此。

王鲁湘:鲁源村,这里有一个碑,古昌平乡的石碑,孔子生2475年,今年是2560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4年前后,康有为题。那后面那一座石头山就是。

A:那就是尼山,从这边过去那就是尼山,在尼山留下了孔子很多出生的传说。

王鲁湘:当时就说孔子的父亲和他的母亲在这里祷于尼丘山。

A:祷于尼丘而生孔子,就是说孔子的母亲和他父亲的结合本身就是为了生儿子,然后呢他们就到,据说到这来祈祷,所以那个尼山叫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呢就是尼山。

解说:远看尼山,中间下凹、两峰凸起,正形似画像中孔子的脑门。尼山脚下有一个夫子洞,古人打趣说正因孔子进过尼山的这个小石洞,才有了这样的外貌与智慧。

A:后来把孔子神话,说孔子长得比较丑陋,父母呢,母亲都不想要他了,但结果呢被一个母老虎衔在这个洞里头,这就是关于孔子诞生的一个传说。

王鲁湘:孔子小时候是喝过虎奶的。

A:当然了就是说这些事实啊,是后来一种傅会的说法,说孔子母亲怀孕的时候曾经梦见五老,五老峰,后来得尼山之圣灵。后来说还梦到两个龙,后来呢,有一个说法,说孔子是这个龙生虎养鹰打扇,说把他弄在里面以后还有鹰来打扇,当然这些都是关于孔子的一个传说而已。

王鲁湘:应该说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圣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圣地。

孔子生活的年代,“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是为“礼崩乐坏”。可以想象,那个时候,“言必称文王”的孔老先生在旁人看来一定是保守、没落、不合时宜的;的确,对于流行于诸侯间的争霸游戏,孔子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确实是要复古。在他看来,周之“礼”所代表的传统秩序的内在价值,经过数代传承,时人仅仅是在习惯性地机械遵守,而不问其背后的意义。为此,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再一次从人性的角度发掘、填充礼的内涵,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重视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于是,面对众人的嘲讽,身为商朝遗民,孔子坦然宣布:吾从周。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